【1200年4月23日】 中国思想家、文学家朱熹逝世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 他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家庭,但自小聪颖。弱冠之年高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任高孝光宁四朝,在建阳云谷结草堂名为“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的学说,创立了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1928年4月23日】 超级童星秀兰·邓波儿出生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1928年4月23日-2014年2月10日),儿童时期为美国著名童星之一。3岁时邓波儿在母亲的安排下进入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儿舞蹈学校接受训练。 1934年,年仅6岁的她出演了歌舞片《起立欢呼》,影片大获成功。 1938年,在她10岁时,秀兰已经是美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秀兰娃娃”玩具是每个女孩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 1999年,邓波儿以其童星时期的成就,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8名。 2014年2月11日(美国当地时间为2月10日),她去世,享年85岁。
【1794年4月23日】 中国思想家、文学家魏源诞生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魏源是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 魏源于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1857年3月26日病逝于杭州,《清史稿》有传。
【1858年4月23日】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诞生
马克斯·普朗克(德语: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与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一样,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1969年4月23日】 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受迫致死
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等,原籍广东省中山市,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及导演。 1928年考入南国艺术剧院戏剧科,1932年毕业后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任演员,并演出了《大路》等20多部电影和话剧。 1937年后转向导演工作。抗战期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新闻部主任,赴青海湖拍摄了纪录片《民族万岁》。1946年任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导演,执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君里留在上海工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及《聂耳》等。 1969年4月23日逝世。
【1970年4月23日】 我国著名女新闻工作者浦熙修逝世
浦熙修(1910年10月29日-1970年4月23日),江苏省嘉定县嘉定镇(今属上海市)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记者,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北京志成中学教师,《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香港《文汇报》南京特约记者,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新疆纪行》等。浦熙修文革爆发后受到迫害,1970年4月2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1981年1月全国政协为浦熙修平反,并在政协礼堂为其举办了追悼会。
【2007年4月23日】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去世
叶利钦,全称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首任总统。 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是个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在苏联共产党年代因矢言打击贪污而声名大噪,但其政权却饱受贪污丑闻困扰。 1992年10月28日,叶利钦签署命令解散俄罗斯民族救国阵线组织委员会。1999年12月31日,他宣布辞职,总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为代总统,从此结束他的政治生涯。 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逝世,享年76岁。
【1987年4月23日】 天津大邱庄成为中国最早的亿元村
1987年4月23日(农历1987年3月26日),天津大邱庄成为中国最早的亿元村。 大邱庄原来有11个产业队,1,200多个劳动力,4,000多亩土地。最高年产粮120多万公斤。到1988年,大多数人进了工厂,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但状况却越来越好。 - 1982年:215人,产粮165万公斤; - 1983年:173人,产粮70万公斤; - 1984年:163人,产粮190公斤; - 1985年:90人,产粮202万公斤; - 1986年:34人,产粮215万公斤; - 1987年:15人,产粮225万公斤。 到1988年,农业队又减为9人,计划产量还能增加。他们的农业劳动比例和人均产量已接近美国水平。做到这点是因为大量劳动力转到工业上去以后,工业实力大增,并不断给农业投入。从1983-1987年,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对农业投资达580多万元。农田作业从种到收,已全部机械化。在那里,农业已成了令人羡慕的事业。 大邱庄属于天津静海县蔡公庄乡,仅有7.25平方公里,并且全是盐碱地;村民也只有四千人,并且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 顺口溜:大邱庄,老东乡,喝苦水,咽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 但到了1991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多元。比1978年增长了1000倍。全村办起各种企业256家,有进口高级轿车200多辆,“奔驰”就有十几辆。 - 全村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 农业劳力由1978年的1,200人减少到8人; - 粮食产量却翻了两番。 1992年,全村的总产值、上交利税和纯利润分别为45.5亿元、1亿元和5.1亿。创造了改革以来13年产值翻13番的惊人业绩。 - 大邱庄成为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村; - 早在1989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详细介绍大邱庄的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的文章《十年改革十变巨变》。 与大邱庄名字连在一起的禹作敏,大邱庄生活区庄门标志的大牌坊又在重修。
【1992年4月23日】 联合国年度报告指出世界贫富差距加剧
1992年4月23日(农历1992年3月2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1992年年度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富裕人口的收入为最贫穷人口收入的150倍;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总和、贸易量及私人储蓄的80%以上集中在最富裕的1/5人口中。 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5亿人缺医少药,约有13亿人没有清洁饮水。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人口缺乏足够的食品,大约10亿人挨饿,3亿儿童不能上学,10亿成年人是文盲,其中6亿是妇女。 图片:令人担忧的世界萎缩的乳房 母子俩等待援助,母亲那皱巴巴的乳房已经萎缩了,没有能力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的肚子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肿。 2011年7月11日,在肯尼亚达达阿布附近非洲大旱中,一位虚弱的男孩和他的母亲在救济中心。 你知道你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吗?珍惜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吧!比你生活的凄惨的人数不胜数。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珍惜你身边的生命吧! 饥荒中的孩子寻找食物。《饥饿的肯尼亚》:“谁来救救我的孩子——可怜的母亲,无能为力的母亲。” 凯文·卡特镜头下的饥饿苏丹女孩和身后想将其作为食物的鹫鹰(吃死人肉的一种鸟类)。 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来到战乱的苏丹拍摄饥民的情况。他看到一个小女孩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来,蹲下准备拍照时一只大秃鹫落在女孩背后。卡特等了20分钟,那只秃鹫还不肯离开。卡特拍完照后坐在一棵大树底下点起烟,叫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 1994年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凯文·卡特两个月后自杀,他用一截软管将汽车废气导入车内,在汽车座位上留下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出了欢乐的程度。 什么叫缺水——牛尿可以用来洗头。你能想象吗?一家农民在极度饥饿困境中苟延残喘。他们已经没有了站起来的力量和信心,只是静静地坐着、躺着或半躺着;他们的眼神里投射着鬼魂般阴冷的光芒。 苏丹南部已经被战争和饥荒折磨得惨不忍睹。 国际人道救援机构在苏丹境内建立了“苏丹生命线组织”,但还是无法面对这么庞大的饥民群。一个虚弱的站不起来的饥民,爬进一个紧急避难所,他完全是一副活着的骨头架。
【1984年4月23日】 美法两国发现同一种爱滋病毒
1984年4月23日(农历1984年3月23日),法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都在集中研究一种叫做“拉夫”(LAV)的病毒;怀疑这是导致艾滋病的根源。尽管要证实这种怀疑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但科学家认为现有的发现将为临床实验打下基础。 被艾滋病病毒玷污的血液将很快被鉴别出来,以防止用于输血之用。当然,能够鉴别这种病毒距能培植其疫苗还有一段距离。迄今为止,美国已发生4087例艾滋病病例,已有1758名艾滋病患者死亡。
【1977年4月23日】 北海油井爆炸 海洋遭受污染
1977年4月23日(农历1977年3月6日),北海上的一个靠近挪威的油井发生爆炸,直到4月30日才被控制住。这次事故造成了750万加仑原油喷出,在挪威与英国之间的洋面上形成一片45英里长、30英里宽的油污带。 这部分油污除部分自然消逝外,在两年内将飘浮到海岸上来,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清除石油的努力主要是为了阻止油井喷出的石油流入大海。
【1975年4月23日】 锡金被并入印度
1975年4月23日(农历1975年3月12日),锡金被并入印度。锡金面积7千1百平方公里,人口31万多人,其中75%为尼泊尔族,其余为锡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奉秦喇嘛教和印度教。 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的保护国。1973年4月,印度开进锡金,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 翌年7月,印度使锡金议会通过《政府法》,规定锡金政府可参加印度的政治机构。同年9月,印度议会通过宪法,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 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 同年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被废黜的锡金国王在纽约病逝后,其子旺楚克·膝辛·纳姆加尔继位为第十三世国王。新国王表示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1974年4月23日】 葡萄牙“尉官运动”发动“红色革命”
1974年4月23日(农历1974年4月2日),葡萄牙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的“尉官运动”(后改称“武装部队运动”)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统治葡萄牙长达40多年的极右政权。 确立了“多党民主制”,人们称之为“红色革命”。
【2013年4月23日】 新疆巴楚县发生暴力恐怖案
2013年4月23日(农历2013年3月14日)13时30分,新疆喀什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案件。 事件经过 3名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居民家中时发现多名可疑人员和管制刀具。随后被屋内暴徒控制。接报后,镇派出所民警和社区干部前往处置并遭袭杀。在房屋被点燃焚烧的情况下,民警击毙继续对抗的暴徒,控制现场。 案件结果 该暴力恐怖案件造成15人死亡(维吾尔族10人、汉族3人、蒙古族2人),受伤2人(维吾尔族)。处置过程中,共击毙6名暴徒,抓获8人。另有11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犯罪团伙 警方透露,该团伙自今年3月起开始部署行动,准备炸药装置和大弯刀,并在买买提明巴拉提家中进行体能训练及观看极端音视频资料。多名骨干成员于2007年因暴恐活动被审查。 犯罪组织 喀斯木买买提为首,艾尼瓦尔阿布都热依木等人为骨干的团伙自2012年起频繁参与地下讲经班。在4月初开始筹备暴恐活动,并于3月中旬制造了8把大刀和进行多次试爆。 作案过程 4月23日当天,喀斯木买买提安排成员制作火药并藏匿凶器。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暴徒冲进院内砍杀社区干部及民警。搏斗中,部分暴徒被击毙或受伤;另有9人遇害。 延伸行动 事后,4名暴徒劫持车辆冲击政府机关,并焚烧档案室和宿舍。警方继续追捕并最终破案,逮捕了25名嫌疑人中的6人。 处置及社会反响 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案件处置,全力侦破。群众一致支持打击暴力恐怖分子的行为。警方表示将继续严惩此类犯罪活动,保护人民安全稳定大局。
【1979年4月23日】 王守信贪污巨款案被破获
1979年4月23日(农历1979年3月27日),黑龙江省破获了一起该省最大的贪污集团案件。罪犯王守信等人全部落网,被依法逮捕。参与分赃、窝赃、转赃犯罪活动和与此案有牵连的重点人,也都分别进行审查。 这个贪污集团自1972年以来,共贪污人民币53万余元,相当于该公司现有固定资产的两倍。首犯王守信(女)是文化大革命中投机起家的、钻进党内的坏分子,原任宾县燃料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王守信乘文化大革命混乱之机,靠投机钻营,打击干部群众,“造反”上台,当上了宾县燃料公司经理。 上台后一手抓权,一手抓钱,不择手段地大量鲸吞国家财富,从1971年11月起到1978年6月止,王守信贪污和侵吞物资折价共507702元。其罪行败露后,多次与被告马占清、姜淑芝等人订立攻守同盟,并指使马占清灭证转赃,负隅顽抗。 破案后已缴获赃款413325元,缴获赃物折价70014元。上述事实证明,被告王守信实属罪大恶极,国法难容。根据人民检察院的起诉,经过公判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法判处贪污犯王守信死刑。 1979年10月20日,松花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宣告了王守信贪污巨款案的终结。
【1980年4月23日】 中共中央废除干部终身制
1980年4月23日(农历1980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丧失工作能力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选人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为了使出席中共十二大的代表和大会选举的中央委员会,有相当比例的年富力强的同志,使党的领导机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繁重任务的需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长期连续性,中央决定,凡年事已高,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同志,不能当中央的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 这是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和逐步更新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步骤。
【1975年4月23日】 南越内阁辞职,美国总统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75年4月23日(农历1975年3月12日),南越内阁辞职,美国总统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后,美国逐渐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为了阻挠越南统一,长期霸占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南越傀儡军的“特种战争”,后来又派部队到越南南方直接参战。 结果,美伪集团在战场上遭到严重的失败,被迫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超前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南方以后,南方傀儡集团破坏《巴黎协定》,拒绝实现民族和睦,蚕食越南南方解放区。 1975年3月,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1975年4月23日,南越傀儡集团内阁宣告辞职,美国总统福特宣布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军民于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越南南方,彻底摧毁了南越政权。
【1960年4月23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轮下水
1960年4月23日(农历1960年3月28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这件事:“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十一天,其中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建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 “东风号”载货量一万吨,排水量一万六千多吨,航速每小时十七里,续航力一万二千里。这艘货轮建成后如从上海起碇,沿太平洋,经印度洋、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饮料,可直达苏联列宁格勒。 这样一艘现代化巨轮的建造,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时间,是这个厂职工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结果。全厂职工一跨进六十年代,雄心更大,志向更高。他们豪迈地提出:东风越吹越猛,造船要越造越好,越造越快。 万吨级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共实现了三百多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改进设计、改进工艺达一百八十多项,采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使船台周期一再缩短。全船主要结构焊缝合格率达98%以上,船壳建造成本降低了5.5%。 在建造过程中,工人们发扬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许多原来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货轮开始建造时,船上所有的材料、设备都能在国内制造,独有一台精密仪器——电罗经当时还不能制造。电气车间工人知道这件事以后,坚决表示:“东风”号一定要用上国产电罗经。 工人李文敏、工程师马滕图等,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电罗经。老工人吴裕其,早在万吨轮船下水以前,就想到如何在下水时不再进行笨重体力劳动。他日夜苦想,终于创造了“无声下水”的行进操作法。 1958年,该厂建造了第一艘五千吨海轮——“和平二十八号”,船台周期只用了七十天;1959年,建造第二艘五千吨海轮“和平十八号”,船台周期缩短到三十五天。这次的万吨巨轮虽然载货量大一倍,但船台周期仅用了四十九天。
【1956年4月23日】 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4月23日(农历1956年3月13日),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9月,由中国自行制造的喷气式歼击机试飞成功,并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五”型。 1956年9月27日,首批10架“歼五”型喷气式歼击机装备部队,从此开始了以国产作战飞机装备部队的历史。 此后,中国自行制造的“歼六”型超音速歼击机、“歼七”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八”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先后试飞成功,并陆续装备部队。第一批国产“歼五”型飞机。
【1951年4月23日】 相声演员常宝堃在朝鲜牺牲
1951年4月23日(农历1951年3月18日),相声演员常宝堃在朝鲜牺牲。常宝堃,艺名“小蘑菇”,生于1922年5月5日,河北张家口人,相声演员。 1931年拜张寿臣为师,学习相声。之后与赵佩如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在天津与陈亚南等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并因编演《牙粉袋》、《过桥票》等相声遭到国民党政府迫害。 新中国成立后,常宝堃编演了《新灯谜》、《思想问题》等新相声。擅长的曲目有《五红图》、《批三国》等。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4月23日于朝鲜光荣牺牲。
【1946年4月23日】 作家教育家夏眄尊逝世
1946年4月23日(农历1946年3月22日),作家教育家夏缅尊逝世。 夏缅尊,名铸,字勉旃,号闷庵。1885年生,浙江上虞人。1905年东赴日本留学,1907年回国。1908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行革新语文教育。 1920年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后在家乡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并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1937年创办《月报》杂志,并任上海《救亡日报》编委。 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译有《南传大藏经》、《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辑有《夏缅尊文集》。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突破千里江防 毛泽东赋诗追穷寇
1949年4月23日(农历1949年3月26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千里江防。 毛泽东赋诗追穷寇午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500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1日,在毛泽东、朱德签发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后,人民解放军中、东、西三集团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以最简陋的木帆船,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打响了解放国民党主要控制的江南战役。 至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已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道道防线,先后攻占了江阴、丹阳、常州、无锡、镇江、南京、芜湖等城市。至4月27日,各部队追击逃敌,又先后解放了上饶、金华、武汉、上海等城市,共歼灭顽敌15万多人。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4月22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运筹帷幄,不断发出指示。23日下午,他看到《人民日报》刊登关于解放南京的报道,心里十分高兴,即回到办公室给二野刘邓大军发贺电,并写下了不朽诗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央军委立即将此诗拍发前线,鼓舞着将士们大踏步地向西南、西北进军,走向了解放全中国、取得人民民主革命完全胜利的新征途。 突击队员冲上长江南岸;毛泽东在看南京解放的报道;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市区;南京市民欢迎入城的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进驻国民党“中央党部”;进驻总统府的战士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日历:1949年4月23日,结束国民党22年黑暗统治的日子。进入“总统府”的战士们,把蒋介石的画像清理出去;占领国民党总统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的国民党飞机。
【1891年4月23日】 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诞辰
1891年4月23日(农历1891年3月15日),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诞辰。父亲是农艺师,母亲是钢琴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5岁开始作曲,由母亲记谱,后来还试写歌剧。 1904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科萨科夫等人。1914年演奏自己的作品获鲁宾斯坦奖而毕业。 后结识芭蕾舞剧团经理人佳吉列夫,与之交往15年,受其影响亦深。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史诗般的风格,并进一步把传统的调性、旋律手法与20世纪音乐相结合,有135部作品。 主要有《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芭蕾舞剧《罗密欧马朱丽叶》(1935-1936)、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歌剧《战争与和平》(1941-1952)、芭蕾舞剧《宝石花》(1948-1950)等。 1957年因《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1951-1952)而追授最高列宁奖。但他看不见了,他于1953年3月5日逝世。
【1910年4月23日】 汪精卫等谋刺载沣未遂被捕
1910年4月23日(农历1910年3月14日),汪精卫等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震动全国。 自镇南关、河口诸役失败后,同盟会情绪日渐消沉。汪精卫悲愤欲绝,想以一死来激励革命,于是邀黄树中、喻培伦、黎仲实等前往北京从事暗杀。 他写信给胡汉民说:“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他们在琉璃厂开设守真影相馆以为掩护,并在东北园租赁一屋,作为集合同志的场地。最初拟炸庆王奕匡和从欧洲考察海陆军当日归国的贝勒载洵、载涛,均未得手便决定炸摄政王载沣。 为了加大炸力,在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铸造一个可盛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 4月2日夜,黄树中、喻培伦在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下埋设炸弹,被发觉。16日,警厅逮捕黄树中和汪精卫。 审讯中,汪精卫写了长达数千言的供词,声称“立宪不可望”,“欲达民主之目的,舍与政府死战之外,实无他法”。 载沣本拟处死汪、黄。同盟会员程家柽正在肃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师,他对善耆说:“国家如杀汪、黄,则此后党祸日夕相寻,非朝廷之福”。 善耆便从中劝说。 4月29日,清廷下令将汪、黄交法部永远监禁。
【1616年4月23日】 中国文学家汤显祖逝世
1616年4月23日(农历1616年3月8日),中国文学家汤显祖逝世。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 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之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但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 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1564年4月23日】 莎士比亚诞辰
1564年4月23日(农历1564年3月13日),莎士比亚诞辰,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1564年4月23日(距今已455年)。7岁时入学,16岁因家境渐趋穷困而辍学。随后在屠户家当过学徒,在乡间教书。他曾因偷猎鹿兔而获罪,逃离家庭来到伦敦,在剧场看马、做杂役,并开始创作剧本。 起初一些专业编剧嘲笑他没有受过教育,“只懂得一点点拉丁文和很少的希腊文”,是“混迹于白鸽群中的乌鸦”。莎士比亚未理会这些嘲讽,努力进行艺术创作。他写了许多剧本与诗歌,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2首长诗及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威尼斯商人》则批判了高利贷商人的本性。他的创作高峰标志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成为复杂的文学典型。 莎士比亚晚年转入神奇剧的创作,《辛白林》、《暴风雨》等作品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他的戏剧艺术特色在于情节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典型性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思想通过情节和人物自然表现出来。他也是语言的大师,吸收人民语言及古代和当代文学中的词汇。 莎士比亚逝世于1616年4月23日,巧合的是他的生日和去世日期相同,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英国人民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如今,“莎士比亚戏剧节”不仅盛行于英国,也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 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白》、《请君入瓮》等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出。
【1902年4月23日】 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内斯诞辰
1902年4月23日(农历1902年3月16日),冰岛小说家、剧作家拉克斯内斯生于雷克雅未克。原名哈多尔·古兹永松,17岁出版第一部小说《自然之子》。20岁时在国外旅行,在德国、奥地利、法国接触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颇感兴趣。 1923年隐居在卢森堡公爵领地一寺院内,皈依天主教,并写了长篇小说《在圣山下》。由于对宗教发生兴趣,特意去英国伦敦的耶稣会从事研究,后又去罗马等地,写了几部有关天主教的著作。 1927年出版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来自克什米尔的织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29年去美国、加拿大,结识厄普顿·辛克莱,此时接触共产主义学说,并撰文赞扬社会主义。 1930年回冰岛,三十年代出版多卷本长篇小说《洁净的葡萄树》、《海岸的鸟》、《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四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冰岛之钟》的3部长篇小说。此后还有《歌颂英雄的萨迦》、《布雷克科特村编年史》、《得乐园》等。 作品贯穿着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被压迫者执言,自称是“左翼社会主义者”。拉克斯内斯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1953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5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877年4月23日】 中国政治家廖仲恺诞辰
1877年4月23日(农历1877年3月10日),中国政治家廖仲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廖仲恺的一生追求进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早在1903年,廖仲恺在日本留学时,就结识了孙中山。从此,他矢志不渝地跟随孙中山,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此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惨痛失败给了他深刻的教训。 廖仲恺从“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的残酷事实中认识到,要想寻求革命出路,就必须联合真正革命的力量。 当时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涣散、纪律松懈的团体,缺乏明确的纲领、陷于瘫痪状态。许多党员腐化堕落,斗志消沉。 1923年,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托,开始致力于国民党改组和促进国共合作的伟业,以开拓新的斗争道路。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国共合作的一次盛会。 大会出席代表共165名,其中包含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23人。在这次会议上,廖仲恺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击溃了国民党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 当有人诬蔑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一种“阴谋”时,廖仲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 他指出:“只要问加入的人,是否诚意来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问。”这次会议中,廖仲恺排除各种干扰,极力促成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贯彻。 大会通过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本原则,《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从此,国民党被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忠实地执行遗嘱,坚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挫败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阴谋。他继续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国民党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25年8月,正当大革命进入高潮时,国民党右派悍然杀害了廖仲恺,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616年4月23日】 塞万提斯逝世
1616年4月23日(农历1616年3月8日),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逝世。他生于马德里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之后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569年,塞万提斯充当胡利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随从,前往意大利,游历各地,并阅读了大量文学复兴时期作品。1570年,他从军并身负重伤,左手残废。1582年开始陆续写剧本。 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环境变得异常恶劣起来。1602年,塞万提斯开始写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于1605年出版,成为名作)。 因发现有伪作《堂吉诃德》第二卷问世,促使他继续写作,终于在1615年出版。但此时他已经卧病在床,还未写完为新创作的一部长篇作品的献词。最终,他在马德里病逝,然而他的不朽名著《堂吉诃德》至今为人喜爱。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4月23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