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5月20日】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诞辰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生于法国都兰地区图尔市。1813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 毕业后一年里,完成了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1829年完成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 从1830年开始,他进入创作高潮。 1833年,《欧也妮·葛朗台》问世,巴尔扎克已是享誉欧洲的著名作家。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与世长辞。
【1506年5月20日】 哥伦布逝世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8月或10月-1506年5月20日),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 在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的赞助下,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并且成功到达美洲。他的这些航行使得普通欧洲人也知道了美洲。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还试图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建立永久居民点,这拉开了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同时也是欧洲殖民后来所谓的“新大陆”的先驱。其灵柩现存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主堂内。
【1965年5月20日】 中国飞机设计师黄志千逝世
黄志千(1914年1月23日—1965年5月20日),原名黄永埙,江苏淮阴人。 他于1937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同年进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二期高级班进修飞机设计。从1938年起,他在四川成都、云南、缅甸及四川新津等地参与飞机制造工作。1943年10月,黄志千赴英美学习和工作。 1949年6月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航空工业建设,历任沈阳飞机制造设计室副主任设计师及中国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所总设计师。不幸的是,1965年5月20日因公途经西欧时,其飞机在开罗上空失事,最终遇难。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烈士。
【1931年5月20日】 周逸群遭伏击牺牲
周逸群(1896年6月25日-1931年5月20日),字立风,贵州铜仁人。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 1896年出生。 - 1913年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读书。 - 1919年前往日本留学。 - 1924年初回国。 -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1927年8月1日,周逸群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贺龙经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与贺龙等人前往湖北、湖南边境,开拓湘鄂边苏区。 - 5月创建洪湖赤卫队。 - 后担任红六军政委。 1930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任政委。 1931年5月在前往华容县视察工作时,遭到伏击。20日阵亡。
【1905年5月20日】 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曹诒孙出生
曹诒孙(1905年5月20日—1993年9月21日),江苏吴江人。 他是一位中国现代蚕业科学家、著名的蚕病专家,曾任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并为家蚕病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1924年在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毕业后,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1929年回国后,在华东蚕业研究所等单位历任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 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致力于专事蚕病学的研究。他创立了“防僵粉”的配制方法,并发明了石灰浆消毒法。提出的家蚕脓病环境诱发机制的创见,纠正了传统学说,推动了蚕病理论的发展。 1993年9月21日下午3时45分,曹诒孙在镇江逝世,享年89岁。
【1987年5月20日】 中国音乐家马思聪在美国病逝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中国广东海丰县人,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 早年曾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在后来考入了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 1932年初,马思聪由法国回到中国。此后,他陆续创作了《摇篮曲》、《绥远组曲》、《西藏音诗》和《牧歌》等多部著名音乐作品。 其中,《思乡曲》于1937年创作完成,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 1987年5月,马思聪在美国接受心脏手术时手术失败。他在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享年75岁。
【1963年5月20日】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又称《前十条》,是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的一个小型会议上制定的一个党内文件。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该文件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全国开始掀起大规模的社教运动。 这个文件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并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以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前十条》下达后,各地根据该文件精神,重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并为即将开展的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作了准备。
【1990年5月20日】 伊利埃斯库当选罗马尼亚总统
扬·伊利埃斯库(罗马尼亚语:Ion Iliescu,1930年3月3日-),罗马尼亚政治家,社会民主党成员。 —— 他曾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总统(1989年—1996年、2000年—2004年)。 —— 伊利埃斯库于1930年生于罗马尼亚伊尔福夫县奥尔泰尼察市,中学毕业后,曾在布加勒斯特理工学院学习。之后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并获得学位,随后在布加勒斯特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 —— 1989年12月22日,他代表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救阵纲领,并当选救国阵线委员会主席。1990年5月20日,他当选总统。1992年10月连任总统。2000年12月第三次当选为总统,2004年届满退休。
【2010年5月20日】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诞生
2010年5月20日(农历2010年4月7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诞生,并将它命名为“人造儿”。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一个新时代到来。 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凡特主持,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研究团队共有20多位科学家。名为“人造儿”的细菌内核是移植于实验室、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 凡特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们首先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对其基因组进行解码并复制,产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组。然后将人造基因组移植入另一种称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中,通过分裂和增生,细菌内部的细胞逐渐为人造基因所控制,最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命。 在培养皿中,这种合成细菌的分裂等行为就像天然细菌一样。科学家们还在“人造儿”DNA上写入4个“水印序列”,使其有别于同类的天然细菌,并且能够在后代中识别它的“祖先”。凡特博士说:“当带着水印的细胞活了过来,我们欣喜若狂,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了,成为了我们地球上各种生命的一部分。” 应用前景广阔。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其运用前景广阔。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的微生物。 反对者称“打开潘多拉魔盒”。创造生命再次激起了古老的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朱利安·萨乌莱斯库认为:“凡特推开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基础的那扇大门———窥视生命的本质。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 一个名为“人类基因学警告”的团体负责人戴维·金说:“凡特的研究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反对者认为,人造的有机体如果扩散到自然界,引发生物基因变化,有可能造成环境灾难,它们还有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
【2006年5月20日】 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6年5月20日(农历2006年4月23日),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坝全长2309米,高185米。混凝土浇筑总量超过1600万立方米,刷新了巴西伊泰普水电站1257万立方米的记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
【2002年5月20日】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2002年5月20日(农历2002年4月9日)零点(北京时间19日23时),联合国对东帝汶两年半的管理正式结束。随着联合国旗帜徐徐降下,东帝汶国旗慢慢升起,本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诞生了。 1642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也占领了帝汶岛周围的各大群岛。1859年,葡荷达成“瓜分帝汶岛”的条约,帝汶岛东部划归葡萄牙统治,西部归荷兰。1975年,葡萄牙殖民者从东帝汶撤出。同年12月,印尼军队占领东帝汶。1976年,印尼单方面将东帝汶划入印尼版图,将其视作它的第27个省。 在印尼统治期间,约有20万东帝汶人丧生于印尼的军事镇压和饥荒。1978年,澳大利亚承认印尼对东帝汶的统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承认印尼对东帝汶统治的国家;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大都不承认印尼对东帝汶的统治。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陷入内外交困的印尼前总统苏哈托被迫下台。1999年1月,新总统哈比比突然改变对东帝汶的政策,宣布如果东帝汶不愿接受自治,可以允许东帝汶独立;此举引起了印尼国内新一轮的流血冲突。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45万名东帝汶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8.5%的人反对将东帝汶作为印尼的一个自治省,认为应当结束印尼长达23年的军事统治;由于公民表决引发冲突,当年10月,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 2002年4月14日,古斯芒当选为东帝汶首任总统。
【1991年5月20日】 安理会通过伊拉克赔偿科威特损失的决议
1991年5月20日(农历1991年4月7日),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拉克赔偿科威特损失的692号决议,为赔偿在占领科威特期间所造成的损失规定了总的轮廓。 这项由美国和英国起草的决议是在14票赞成、1票弃权的情况下获得通过的。决议对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伊拉克应向赔偿基金交付的赔偿数额表示欢迎。 据西方国家官员透露,联合国秘书长建议的最高数额为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的40%至50%,而美国官员一直要求规定这一比例为50%。但许多西方国家认为25%左右比较合理,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认为5%至10%更为公正。 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安巴里谴责该决定是“非法”的,并称这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然而,他表示伊拉克将遵守这一决议。
【1980年5月20日】 魁北克省公民投票反对脱离加拿大
1980年5月20日(农历1980年4月7日),魁北克省举行了一次激烈的公民投票,反对将这个主要说法语的省份从加拿大联邦中分裂出来。 这场投票结果对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与魁北克省自由党领导人克洛德·瑞安来说是一场胜利。两人在强烈反对分裂方面都已做出承诺,并致力于修改加拿大宪法,以巩固国家统一。 说法语的选民中约有54%的人投票支持留在联邦,尽管他们占到魁北克620万居民中的80%,而其余不讲法语的少数选民也大多数投了反对票。
【1984年5月20日】 萨哈罗夫为其妻寻求政治避难
1984年5月20日(农历1984年4月20日),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安德烈-萨哈罗夫向英国在莫斯科的外交官们递交了信件,在信中,他请求允许他的妻子在美国驻苏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并公开了他的绝食计划。 这位物理学家和持不同政见者还强烈要求让他的妻子叶连娜-博纳去美国接受心脏病治疗。来自莫斯科的报道表明,博纳有可能因被苏联官员称作“搞反苏活动”而被捕。她曾宣传过她丈夫的斗争,包括绝食行动。有人认为,苏联对她的攻击是为了转移公众对她丈夫的关注,并试图让这对夫妇在公共舆论中受到鄙视。
【1985年5月20日】 邓小平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5年5月20日(农历1985年4月1日),邓小平与陈鼓应谈话时指出: 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创造财富后,第一部分归国家,第二部分归人民使用,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他说,国家拿的部分是为了人民利益而用,包括教育、科学和国防建设;更多的部分则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文化水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共同富裕的理念,不能单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也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邓小平还提到,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且触犯了刑律的人必须严肃处理,因为他们煽动的是类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行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政治动荡不安定,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要刹住自由化的风潮,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如果任由自由化思潮发展下去,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总之,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一切都谈不上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和许多小道理之间的关系,尽管那些小道理或许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这个大道理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1970年5月20日】 毛泽东发表反美声明
1970年5月20日(农历1970年4月16日),毛泽东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 4月30日,美军和南越军队共7万人从越南南部侵入柬埔寨。5月1日至2日,美军恢复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广平、义安两省的轰炸,进一步扩大了对印度支那地区的侵略战争。 中国政府在5月4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 在北京的大会上,毛泽东强调:“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高潮。”他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斗争精神,并表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实力范围内的政权。 毛泽东指出:“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打败强国,小国能打败大国;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他认为这是一条历史规律。 2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了50万人参加的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大会,毛泽东和西哈努克亲王共同出席了此次大会。
【1947年5月20日】 南京发生“五·二零”血案
1947年5月20日(农历1947年4月1日),南京发生军警殴打学生的事件。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地区共十六所大专院校的六千名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提出了挽救教育危机等五项要求,并举行了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向正在举行“国民参政会”的“国民大学堂”前进时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有百余名学生被打伤,其中十六人重伤,二十多人被捕。同日,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和北洋大学等院校的学生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大游行,造成七名重伤者和四十六名轻伤者;北京的示威学生决定将北京大学红楼广场命名为“民主广场”。 此前,本月4日,上海各校学生与市民举行了反对内战和饥饿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一天,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会发表宣言,提出了增加教育经费及提高薪金的要求。13日,学生们响应教授会的号召罢课,并要求提升伙食费标准。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的师生相继举行罢课和罢教,反对政府政策并提出改善校政和教师待遇的要求。 18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十人以上的请愿、罢课及示威活动。这次反内战、反饥饿以及反对暴行的学生运动蔓延至十八个大中城市。 22日,九三学社联合北京大学的王铁崖、沈从文、周作人等三十一位教授发表宣言,表示对政府当局决定采取断然处置办法处理学生运动深感忧虑,并认为这样的做法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他们指出,各地青年学生的反内战和反对饥饿的行动是出于不满政治现状及在困难环境中感到困扰而产生的必然现象。唯有改变现实状况才能平息这种不满情绪;推卸责任与压制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北平的一名学生把抗议标语写在身上以示抗议,天津的学生们也在进行反饥饿和反内战的游行活动。
【1941年5月20日】 中共中央华中局组成
1941年5月20日(农历1941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原局改称华中局,以加强对新四军和华中地区的领导。 华中局书记由刘少奇担任,副书记为饶漱石,组织部长则由曾山出任。
【1941年5月20日】 纳粹德国进攻克里特岛
1941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巴尔干战役中,德军为夺取克里特岛而实施了代号“水星”的战役。占领希腊后,德军决定攻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克里特岛,以控制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的制海权。 战役企图 德军计划使用先遣空降兵首先夺取岛上三个机场,以便主力部队顺利实施机降,并派登陆兵从海上运送重型武器装备。参战军队包括空降兵第7师、山地步兵第5师及若干独立部队(约2.2万人)以及第4航空队的多个军种部队。 交战双方 德军由勒尔上将统一指挥,拥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力量;克里特岛守军则包括英军3万人和希腊军队1.4万人。守岛部队装备低劣,缺乏飞机和重型火炮,且兵力分散于四个防区中。 攻击与防御 5月20日晨,德军伞兵在航空兵掩护下实施了密集突击,在马莱迈、雷西姆农、伊拉克利翁等机场及哈尼亚市进行伞降。虽然遭到顽强抵抗,但德军最终在付出重大损失后站稳脚跟。 英军反击 英国海军试图阻止德军从海上登陆,但由于制空权受限而未能成功。5月23日,英舰受重创撤往亚历山大港。随后,英军开始向埃及撤退,并于5月29日至31日期间撤离了约1.8万名官兵。 战役结果 克里特空降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被击毙和失踪4000人,受伤超过2100人,飞机损毁220架。英军伤亡人数为1.5万余人,其中包括1742名阵亡将士;英国舰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希腊军队同样蒙受巨大损失,装甲舰、驱逐舰及大量商船被摧毁或损坏,超过75%的商船遭毁坏。
【1927年5月20日】 人类第一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飞行
1927年5月20日(农历1927年4月20日),美国飞行员查尔斯·奥古斯塔斯·林德伯格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从纽约起飞,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飞行。
【1912年5月20日】 戴季陶身陷文字狱
1912年5月20日(农历1912年4月4日),财政总长熊希龄接受银行团垫款,并签订了一份允许其监督财政的《监视开支暂进垫款章程》。此举引发舆论强烈不满,众人纷纷谴责熊希龄卖国。 同一天,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署名“大仇”的短文《杀》,文中写道:“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戴季陶认为这四人是中华民国国民的公敌,必须加以惩治。他呼吁要通过除掉这四个人来拯救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五千年历史荣誉。 5月22日下午4时,租界巡捕房以“鼓吹杀人”为由将戴季陶逮捕入狱。在牢房中,同监犯人询问其被捕原因,戴季陶感慨地说:“苍颉造字累我,鸦片条约病我。”他自嘲道自己住租界、不作官且身体虚弱,并直言“我是中国人”,因此被抓入狱。 当晚,他的妻子前来探监并勉励说:“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 次日上午,法庭开庭审理此案。经过审讯后决定将戴季陶保释出狱,并改期再审。
【1645年5月20日】 扬州十日大屠杀
1645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廿五),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发生了惨烈的大屠杀事件,史称“扬州十日”。南明将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组织军民进行抵抗。 同年四月初八至四月初九,清豫亲王多铎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并包围了扬州。在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城,但南明求援未果后,扬州于四月廿五日被攻破。 史可法拒绝投降并被处死,其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余部和市民展开巷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多铎才得以占领扬州,并宣布对全城进行屠杀。据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记载,这场屠杀导致八十万平民死亡。 数十年后,《扬州十日记》被清廷禁止流通,直到清末才重新出现。书中描述了屠城的惨状:“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 《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深远,被广泛引用于各类书籍中。虽然该书的部分内容和数据受到了质疑,但其对“扬州十日”屠杀的记录仍被视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张德芳在其文章《〈扬州十日记〉辨误》中提出,《扬州十日记》中的屠杀时间并非持续十天,并且认为八十万死亡人数可能被夸大了。
【1498年5月20日】 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卡利卡特
1498年5月20日(农历1498年4月30日),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瓦斯科·达·伽马是欧印航线的发现者,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并在宫廷任职。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他带领的船只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后,经过莫桑比克等地,最终抵达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返回葡萄牙。 达·伽马在1502年至1503年和1524年间两次访问印度。第二次去印度时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他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欧洲与印度洋沿岸各国及中国的大部分贸易都通过这条航线进行。同时这也是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始。 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雇用了当地舵手远航至卡利卡特,并尝试与地方统治者Samoothri Raja协商贸易路线问题。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双方产生了一些剧烈冲突。后来经过谈判,达·伽马同意留下几位水手在当地作为联络人后离开。 1499年9月,当达·伽马返回葡萄牙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并被赐予“印度洋上的海军上将”的称号。之后他先后于1502年和1524年再次前往印度,巩固了这条新海路并掠夺贵重商品。然而1524年赴任不久后便去世在卡利卡特。 瓦斯科·达·伽马与郑和的比较:西方历史通常认为是达·伽马最早到达非洲东岸,但中国航海家郑和早在明初时就已经访问了该地区,并且规模宏大。相比之下,达·伽马的航行更多地涉及殖民掠夺和暴力行为。 在印度卡利卡特、新德里的博物馆以及科钦的海军博物馆中可以找到有关瓦斯科·达·伽马的照片及资料纪念其贡献。
【1140年5月20日】 顺昌大捷
根据你的描述,顺昌保卫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精彩的战役,展现了宋朝将领刘錡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八字军的强大战斗力。以下是几个关键点总结: 1. 刘錡的战略眼光: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消极防守城池的传统战术,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2. 八字军的重要性:这支部队由精锐士兵组成,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们的战斗力是刘錡能够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守城专家陈规的作用: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是以攻代守的形式进行的,但前期对城市防御工事进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为后来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4. 利用天气等自然条件作战:例如在雨夜发动突袭、选择合适的时机发起进攻等,充分利用了环境因素来削弱敌方士气和战斗力。 5. 心理战术的应用:通过派遣士兵假降等方式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为实际反击创造有利机会。 6. 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既能够组织大规模正面交锋,也能实施小规模游击战和夜袭行动,展示了极高的应变能力和战场适应性。 综上所述,顺昌保卫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主要归功于刘錡高超的战略战术运用、八字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自然条件的巧妙利用。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宋朝军队在面对外敌时所具备的强大潜力,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研究对象。
【1940年5月20日】 日军血腥残杀昔阳百姓
1940年5月20日(农历1940年4月14日)早晨,山西昔阳县城外西河边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狼狗撕肉,老雕啄骨,那是日伪军屠杀的300多名群众的遗骸。 从5月1日起,昔阳县的日伪军在城中展开了“清共运动”。宪兵队、警备队、警察所和特务汉奸全部出动,包围了县城各伪机关、高小、新民小学等地方,并将被捕者拖进宪兵队。第二天,他们又将城关附近村庄维持会的代表、小学教员及其他知识分子成批逮捕到县城,不分青红皂白地以“通匪”罪名处理。 日军首次“清共”,就活埋了100多人。随后,日军和汉奸特务根据“巩固城周围十五里地以内,摧毁十五里以外”的方针,在村里按预定名单捕人回城。每次抓捕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便乘夜深人静时拉到西河预先挖好的坑边刺杀埋掉。 日伪连续对昔阳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清剿活动,并通过“内部清共”总共屠杀和活埋了300多名群众。
【1932年5月20日】 陶尔斐斯当选奥地利总理
1932年5月20日(农历1932年4月15日),恩格伯特-陶尔斐斯经过两次努力后,最终获得多数票。他在国会里只比反对党多出一票。 陶尔斐斯总理的力量核心在于他的少数派基督教社会党。他与所谓的“爱国阵线”结成联盟。第一次组织政府的企图受挫,因为当时他忽视了其他政党,导致代表们的“国民经济阵线”抛弃了他。 陶尔斐斯曾担任过农业部长。在前任总理卡尔-布列希于最后一次选举中无力获得多数票之后,他被提名来组织新政府。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5月20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