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2日】 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诞辰
沈钧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先后参加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又参与护法运动,反对曹锟贿选。 他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撰写文章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并曾任国会议员及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从一个科举出身的进士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者后,沈钧儒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和杰出的党外共产主义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一至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及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沈钧儒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之一。
【186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诞生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又名绍怡,字少川。他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家,广东珠海唐家镇唐家村人。 他于12岁时被清朝公费派至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于1881年归国。 唐绍仪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以及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1938年9月30日,他被国民政府军统局特务暗杀在上海。 在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方面,唐绍仪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同时也是山东大学的首任校长。
【1900年1月2日】 中国化学家黄子卿诞生
黄子卿(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家名荫荣,字碧帆,广东梅县人。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并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1982年7月23日病逝于北京。 黄子卿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50多年科学生涯中,涉足物理化学的多个领域,讲授过多门物理化学的课程,被誉为我国物理化学的一代宗师。
【1952年1月2日】 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异国献身
罗盛教(1931年-1952年1月2日),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 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罗盛教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三次跳入冰窟中抢救落水朝鲜儿童崔莹而不幸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23年1月2日】 《中国国民党党纲》公布
《中国国民党党纲》于1923年1月2日颁布。 该党纲分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两部分,阐述了其基本内容。
【1920年1月2日】 美国禁酒令生效
1920年1月2日,《沃尔斯特法令》在美国生效,禁止酿造和发售酒类。 长期以来,舆论界强烈主张禁酒。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已有2/3的州是“干”的,但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法令来最终完成禁酒。美国在20年代通过国会立法颁布了禁酒令,认为酒是犯罪的根源。 由于酗酒造成的家庭暴力问题,保护妇女权益成为实施禁酒令的原因之一。此外,酒在宗教上与罪相联系,也是宗教组织所反对的对象。然而,禁酒令反而导致私酒泛滥,许多人通过贩卖私酒谋取利益,《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角盖茨比就是靠贩私酒发家的(虽然小说里没有明说,但所谓药房即指私酒坊,因为唯一可以合法贩卖酒精的是医用酒精)。
【1880年1月2日】 中国报业家史量才出生
史量才(1880—1934年),是一位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他是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 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1920年1月2日】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生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此外,阿西莫夫还担任门萨学会副会长。 他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2016年1月2日】 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
2016年1月2日,伊朗抗议者焚烧并破坏了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 事件背景 - 尼米尔的身份:什叶派知名宗教人士、反政府示威活动核心人物。 - 被捕与死刑判决:2012年7月被捕中枪,2014年被判死刑。 - 被沙特视为恐怖分子的原因:因其什叶派背景及批评由逊尼派主导的巴林政府。 事件经过 - 焚烧使馆:伊朗抗议者向沙特大使馆投掷汽油弹,导致建筑物起火。部分示威者打破玻璃进入使馆内破坏。 - 高层回应: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文支持尼米尔并谴责沙特政府。 - 伊朗外交部呼吁民众不要聚集在使馆附近。 国际反应 - 美国政府声明:担忧此事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呼吁缓解地区紧张。 - 中东各国反应: - 多数国家认为沙特此举是不必要的,可能会激化教派矛盾。 - 阿瓦米亚、印度斯利那加等地发生抗议活动。 - 巴林首都麦纳麦也有民众游行。 影响 - 地区紧张局势加剧: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 叙利亚政府进程:中东反恐形势严峻,此事件对解决叙利亚问题带来负面影响。 展望 - 调解努力:预计相关各方将加紧调解以观察事态发展。
【2004年1月2日】 人类第一次进行从彗星核中取样
2004年1月2日,美国空间探测器“星尘”与怀尔德2号彗星相遇,并利用特制的仪器提取彗星核中的物质,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彗星核中取样的探索活动。 图为“星尘”飞船收集到彗核发出物质的情形。1999年2月7日,美国发射了“星尘”号宇宙飞船,此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对怀尔德2彗星进行取样探测,同时也顺便收集星际尘埃。 “星尘”飞船围绕太阳运行的第一个轨道周期为两年,在2000年2月至5月期间,“星尘”飞船第一次收集到星际尘埃。这些尘埃是从星际空间新进入太阳系的粒子,对研究宇宙的起源有重要意义,尘埃是组成银河系中重元素的主要形式。 尘埃粒子总的收集时间大约为两年,之后利用四年时间采集彗星核样。2004年1月2日,“星尘”飞船将与怀尔德2彗星相遇,并利用特制仪器提取彗星核中的物质,然后返回地球进行研究,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彗星核中取样返回的太空探索活动。 2月21日,飞船远离怀尔德2彗星,在2006年1月15日返回地球。彗星是个小的、易碎的、形状不规则的天体。尽管彗星的体形可能长达上亿公里,其形状各异,但它们通常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越靠近太阳,彗尾就变得越长。然而,尽管质量较小,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 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最原始的物体,它们保存了原始星云物质最早的记录;彗星将挥发性轻元素带到行星,并对行星海洋和大气层形成起重要作用。通过“星尘”飞船直接向怀尔德2彗星取样,有利于直接检验在太阳系外形成的固体物质这一事件,在天文学上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80年1月2日】 我国与厄瓜多尔建交
1980年1月2日(农历1979年11月15日),我国与厄瓜多尔建立外交关系。 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瓜亚基尔拉斯维加斯Penas区。面积28.1341万平方公里,人口1099万人(1993)。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41%,印第安人占34%,白种人占15%。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亚语。约9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为基多。 厄瓜多尔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石油、虾、香蕉、可可和咖啡。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该国15世纪属印加帝国,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09年8月10日宣布独立,但仍被西班牙殖民军占领。1822年结束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并于1830年宣布成立厄瓜多尔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的外交政策。 赤道横贯该国北部(国名即西班牙语“赤道”之意)。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山区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平均气温沿海地区为23~25℃,东部地区23~27℃。年降水量在沿海地区约为2000~3000毫米,在山区约1000毫米。 厄瓜多尔曾为印第安部落居住地,并于15世纪并入印加帝国。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直至1822年结束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后加入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拿马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后成立厄瓜多尔共和国。 二次大战后,厄瓜多尔政局长期动乱,政权更迭频繁,军人多次执政。1979年军政府还政于民,政局趋于稳定。该国国旗为钦博拉索山图案,位于厄瓜多尔中部。 基多夜景和面包山女神石雕是游览景点之一,面包山顶上矗立着这座象征独立自由的石雕像。赤道纪念碑位于首都基多市北部,标志着赤道横贯国境线。科隆群岛为太平洋东部的火山群岛,属加拉帕戈斯省。 基洛托阿湖位于该国中北部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最后一次火山喷发发生在1280年。
【2005年1月2日】 中国政府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2005年1月2日(农历2004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将于2005年前完成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目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在230万人。此间军事专家认为,裁军昭示着中国军队走精兵之路的决心。 白皮书中说明了实现精兵的具体方式: - 改善官兵编配比例,通过精简机构大幅减少干部数量; - 完善领导指挥体制,调整机关职能,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 - 优化军兵种结构,精简陆军,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精简后勤机构和人员; - 调整院校体制编制,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 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裁减军队员额与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装备现代化等措施息息相关。中国正在走“少而精”、“现代化”的精兵之路。关于如何妥善安置裁减下来的军队人员,中国政府已经表示将继续适度增加国防费,其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保障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安置复员转业退伍官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完成了9次重大精简整编,员额总数从1951年底的历史最高627万人大幅减少到2003年的约250万人。2005年前完成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决定是于2003年9月做出的。
【1991年1月2日】 上海南浦大桥贯通
上海南浦大桥贯通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也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 1988年12月15日,南浦大桥动工;1991年1月2日,大桥贯通;同年11月19日,落成典礼在上海举行。 南浦大桥主桥长846米,为当时的全国之最。桥面结构采用叠合梁结构——钢框架与桥面板焊接并浇筑混凝土结合,形成整体受力的新型结构,在我国建桥史上首次使用。 主桥桥面的钢框架共有438根钢梁,其中一根重达80吨,为当时全国之最;制作钢梁用的钢板最厚达80毫米,亦是全国之最。拼装使用的10多万套高强度螺栓直径达到30毫米,创下了我国建桥史纪录。 此外,南浦大桥使用了180根钢索,每个千斤顶拉力为600吨,均为当时全国之最。 自1988年12月5日开工至1991年建成通车,仅用了3年时间。这座大跨度的斜拉桥不仅规模宏大、工艺严格、技术复杂,还克服了施工难度高的问题,创造了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1992年1月2日】 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
1992年1月2日(农历1991年11月28日),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外交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中部,面积为44.74万平方公里,人口2313万人(截至1996年)。该国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约占70%,俄罗斯族占10%。乌兹别克语是官方语言,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首都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结构单一但矿藏丰富,尤其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七位。其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棉花、化肥和黑色及有色金属;进口商品主要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乌兹别克斯坦在11-12世纪形成以乌兹别克部族为主的国家,并于1924年建立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纳入苏联版图。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并于同年12月12日加入独联体。 它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于1992年1月2日与俄罗斯建交。 布哈拉市和希瓦城是著名的古城遗址,城墙、堡垒等古迹保存完好。塔什干旧城和希瓦古城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雪峰Chimgan、空军基地以及塔什干街头等地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地理标志。
【2004年1月2日】 世界首报染色体异常核型
2004年1月2日(农历2003年12月11日),安徽发现世界首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人民医院优生遗传科近日发现一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经鉴定属世界首报。 这一异常核型已被收入“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目录数据库”。据介绍,这名28岁的患者因3次自然流产而前来医院进行遗传方面的咨询。医生对她进行染色体检查之后发现,该患者有2条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 这将对染色体病的临床诊断,尤其是对产前诊断和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1959年1月2日】 月球1号发射升空
1959年1月2日(农历1958年11月2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 月球1号在1959年1月2日从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即离开地球轨道。这使其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 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距离月球5995千米外掠过。 最终,月球1号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地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 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月球的探测活动。据统计,自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进行了127次月球探测活动。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国家。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 同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此后十多年里,苏联又先后发射了22颗月球探测卫星,其中一些到达了月球并进行拍摄、测量、采样和实地考察,揭示了月球的真实面貌。 此外,苏联还发射了其他型号的月球探测器,如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 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并进行了四次试射,但均以失败告终。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1977年1月2日】 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1977年1月2日(农历1976年11月13日),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该桥是跨越黄河的重要桥梁。大桥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河南省洛阳市北,连接孟津渡口和孟县之间。 1974年春,开始动工兴建,建设中时停时建,于1977年1月2日建成,并胜利通车。 大桥全长3428.9米,共有69孔、68个桥墩。采用跨度为50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架设桥面,桥面宽度为11米,行车道宽9米。它成为当时中国最长的公路桥。
【1963年1月2日】 第一次断臂再植成功
1963年1月2日(农历1962年12月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医师等为一名27岁的青年工人成功地接活了一只完全断离的右手前臂。 半年后,再植肢体功能已恢复良好。这是我国第一次断肢再植获得成功。
【1937年1月2日】 英国和意大利签定 “君子协定”
1937年1月2日(农历1936年11月20日),英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一个所谓“君子协定”,这是英国对法西斯强盗实行“绥靖”政策的产物。 英法美帝国主义集团为了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鼓励德日意法西斯进攻苏联。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当时,英国海军力量4倍于意大利,空军也大大超过意大利。如果英国在地中海切断意大利补给线并封锁苏伊士运河,便可置侵埃意军于死地。 然而,英国政府以张伯伦为首的大臣们认为不打算为此而让一条英国船只沉没。英法美以牺牲埃塞俄比亚为代价讨好德意法西斯。1936年8月,德意共同武装干涉西班牙。此时,英意在地中海竞争激烈,但英国仍不放弃“绥靖”政策。 意大利为了暂时喘口气,同意缔结“君子协定”。双方保证维持地中海现状,相互尊重彼此利益。1938年,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英意之间的一系列活动受到美国政府的赞扬,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宣称英意之间的“不信任和怀疑”已消失,标志着一个新纪元开始。 然而,意大利和英国达成协议只是为了暂时稳住英国,集中力量对付法国。1940年,法国沦亡后,德意法西斯将屠刀加到大不列颠岛头上。8月,德意法西斯出动两千架飞机不分昼夜轰炸伦敦及其他军事基地、工业中心,使英国大伤元气,几乎沦亡。 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最终却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1932年1月2日】 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1932年1月2日(农历1931年11月25日),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从三面向锦州发动总攻,2日占领锦州。中国驻军3万余人奉国民政府命令,稍作抵抗即撤入山海关内,东北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并于去年11月进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所在地锦州。国民政府在美国授意下,向国际联盟提议划锦州为“中立区”,由英、美、法、意等国派军驻扎。这一建议激起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愤怒和反对。 旅居巴黎的侨胞痛殴中国出席国联代表施肇基,要求国民政府退出国联。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在锦州军政机关在日军总攻锦州前,已从锦州撤入关内,致使日军在没有遭到大的阻击的情况下,顺利占领了锦州。
【1920年1月2日】 废除文言文
1920年1月2日(农历1919年11月12日),民国政府颁布新法令,废除文言文,使用白话文。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认为国家不能进步、不能向现代化迈进,是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束缚。当时在很多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开始推行白话文。 当时推行白话文过程中有过激现象,有人甚至主张连汉字都不用,直接改用字母。尽管我们没有这样执行,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极端情况,比如后来越南就放弃了汉字而改用音标文字。 推行白话文后,一时间出现了千奇百怪的表达方式。因为刚开始大家都在探索,所以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这些时期的白话文有些显得特别可笑。特殊情况是,在发电报时还是采用古文,因为电报很贵按字算钱,拟电报的人都是古文很好的人。 当时能写电报的人相当于现在能写微博的人。我家至今还存着一封电报,是我妈妈在柏林出生时外公外婆从德国发回的“除夕得一女”。因为在那个年代越洋电报特别贵。 推行改革时会有新的想法出现,但也可能会遇到冲突和矛盾。有时候古文比白话文更精练,例如“之乎者也”的词句除外。 我们所做的改革应该是科学的、实用的、贴合实际的,而不是仅仅拿新旧做对比,新的都接受,旧的都剔除,这种改革是过激的。 当时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尤其是跟西方接轨。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词汇,所以大量现代化词汇来自于日本,因为他们更早与西方接触并运用了这些词汇。 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从日本带回许多现代词汇,他们对西方词汇翻译已经很成熟,因此被引进后我们直接使用了这些词,如:组织、纪律、革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共和、文学、美术、哲学、政治等。如果今天抵制日货,可能还能不用日本车和电器,但如果所有都抵制,可能会失去七成以上的现代化名词词汇。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存在许多冲突问题,但从文化上讲,两个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有关于白话文,今天的讨论只涉及了一个小侧面。白话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在胡适等大批留洋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终于成为法律。 关于胡适等一代伟大的知识分子,我们会等到5月4日那一天或者他们诞辰、逝世时再来更多地聊。
【1912年1月2日】 中国滦州起义
1912年1月2日(农历1911年11月14日),中国滦州起义。河北滦州新军王金铭、施从云、孙谏生等人起义,次日宣布独立并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 起义军乘火车直扑天津。袁世凯调兵堵击。5日晨,在雷庄与清军交战。8日,总兵王怀庆击败起义军,王金铭、施从云、孙谏生等人均战死,起义失败。
【1909年1月2日】 意大利墨西拿发生地震20万人丧生
1909年1月2日(农历1908年12月11日),意大利南部发生地震,使20多万人丧生。饥饿和肺炎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失去了家庭的男人和妇女纷纷自杀,不法之徒从死尸身上抢劫珠宝首饰。 同人们遭受的灾难相比,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在拉萨莱托,教皇为难民提供避难场所。墨西拿大主教被埋在他倒塌的宫殿下整整5天,现在他正在恢复体力,死里逃生的国王和王后目前正在护理伤员。国王刚刚从一堵墙边走过,这堵墙就倒塌了,在发生余震时,王后险些被仓惶出逃的人踩在脚下。 法国、希腊、阿根廷等国政府捐赠了大量救灾款。美国国会投票赞成80万美元的援助。4艘满载食品和药物的美国军舰正通过苏伊士运河开往那不勒斯。
【1905年1月2日】 日俄战争中旅顺口俄军向日军投降
1905年1月2日(农历1904年11月27日)下午4时30分,经过日军半年之久的围困进攻,阿那托利-斯托赛尔将军终于交出了旅顺港。乃木希典将军在东京接受了斯托赛尔的投降书。日本天皇作出保证,所有的投降部队将受到人道的待遇。 然而,根据日本惯例,斯托赛尔则将被判处死刑;除非沙皇尼古拉肯出面为他求情。斯托赛尔和他的部队曾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努力。城内剩下的4.5万名俄国士兵中,7700人战死,1.5万人受伤。斯托赛尔在彻底投降之前,交出了1万名处于饥饿状态的士兵。日方在11月27日至12月5日之间共死亡1.1万名士兵。 有些人并非死于炮火之中,而是坠落在俄国人设置在城市周围的层层铁丝网上。幸存者们踏着埋在冰雪里的伙伴们的尸体,艰难地而又是坚定地向前推进。 在东京,人们燃放鞭炮,开怀畅饮,庆祝胜利。俄国公众还没有得到旅顺口失守的消息。沙皇期望俄军能取得胜利,以利于他对国内骚乱的镇压。而现在看来他恐怕无力继续与他的人民作对了。 随着旅顺港的失陷,保住满洲中部的希望也化为泡影。英国海军界谈论俄国可能会将太平洋舰队调回国内,同时他们又传说罗斯福总统将接受请求出面进行调停。
【1909年1月2日】 摄政王借口“足疾”罢斥袁世凯
1909年1月2日(农历1908年12月11日),摄政王载沣命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开缺回籍。清廷诏谓“其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令其回乡养病。 摄政王本拟置袁于死地,但张之洞力争,袁才得以免去一命。光绪、慈禧死后,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执掌朝政。 他原本对袁世凯久怀疑忌,现在大权在握,不容许袁继续占据重要职位,欲杀之以解除疑虑和隐患。然而,袁世凯在北洋地区经营多年,根植广泛,北洋六镇中,除第一镇外,其余五镇皆为其嫡系。因此,若处治不当恐生变故。 经张之洞婉说,载沣考虑到大局利害攸关,最终不得不从轻发落。袁世凯在家乡钓鱼,以此来示人韬光养晦。
【1942年1月2日】 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战役击败日军
1942年1月2日(农历1941年11月16日),日军向长沙发起攻击。第九战区命令第十军固守长沙,其余各部则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日军作“求心攻势”,试图围歼日军。 从2日到4日,第十军挡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猛攻,以惨重的伤亡代价大量杀伤了日军,为主力围歼日军创造了条件。4日,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日军向北退却。第九战区将在长沙围歼日军的计划改为分路追杀日军。 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弹药缺乏,而中国军队准备充分、士气较高,日军的北撤十分艰难,几乎每日都在激战中度过,伤亡惨重。 15日,经过10余天苦战,依靠空军援助,日军突破重围,狼狈撤回了新墙河阵地。第三次长沙战役结束。 这次战役,日军伤亡达5万人,内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遭到了惨败。
【1905年1月2日】 英国音乐家迈克尔·蒂皮特诞生
1905年1月2日(农历1904年11月27日),英国音乐家迈克尔·蒂皮特诞生。他是著名的英国现代作曲家,35岁左右引起世界关注,在音乐界可算大器晚成,与另一位英国作曲家布里顿齐名。 蒂皮特的著名作品包括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四部交响曲以及大量舞台音乐和室内乐。他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作品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带有后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特征,大量运用中世纪牧歌的复调技巧,古朴、精致又十分复杂。《第一交响曲》创作于这一时期。 从《第二交响曲》和歌剧《普里阿摩王》(King Priam,1958-1961)开始,蒂皮特整体音乐风格进入粗犷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他较多运用双调性与多调性叠置的手法,节奏语言上的个性也完全成熟。这一时期的创作富有戏剧性,充满雄辩的力量、强硬而棱角分明,受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艾夫斯等现代作曲家的影响。 70年代初,伴随歌剧《烦恼园》(The Knot Garden)的出现,蒂皮特的风格再次发生转变。这一阶段是前两个时期风格的融合,集抒情与粗犷于一体,并借鉴了从古到今、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显示了音乐风格的多元化特征。在结构上反对单一的组织原则,使用多种原则控制结构。《第三交响曲》与《第四交响曲》诞生于这个时期。 国内对蒂皮特的研究较落后。2007年第3期《天籁》杂志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李如春撰写的论文《蒂皮特交响曲中的复调结构》,是国内深入研究蒂皮特交响曲复调技术的重要文献之一。他的博士论文《蒂皮特四部交响曲的作曲技术分析研究》运用20世纪音乐分析技法(后申克图表分析技术、非调性音乐分析技术、泛调性音乐分析技法等),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配器等角度对蒂皮特的交响曲创作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献。
【1955年1月2日】 我国与南斯拉夫建交
1955年1月2日(农历1954年12月9日),中国与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驻南斯拉夫前使馆 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949年10月6日,南斯拉夫代外长代表政府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政府……已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但中国政府在收到此电文后并无回复。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是苏联因素的存在。 1948年6月,苏南两党矛盾激化,苏共开除了南共。此时,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中共迫切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南共对苏共的反对,使斯大林更加怀疑毛泽东可能是铁托一样的“民族主义”代表。 为了表明立场并打消苏联方面的疑虑,尽管当时对苏南冲突的真实情况并不甚了解,但怀着对苏共权威的信任,中共迅速做出了“完全同意”的呼应。 1949年中期,南斯拉夫为顶住苏联对其施加的强大压力,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关系。这在苏联看来是更为严重的“背叛”,两国关系彻底恶化。因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无为”之道对南斯拉夫的建交意愿保持沉默。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共中央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主动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以恢复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南斯拉夫也希望结束与苏联多年的对抗。6月,苏南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南斯拉夫也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与中国方面建立联系。 1954年,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举行国庆宴会时邀请了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7个未建交国家的使馆高官。南代办在告辞前与王幼平大使有一席长谈,并表示南至今未得到回复。10月2日,王幼平向苏联驻罗马尼亚大使麦尔尼考夫谈及此事,建议“把南斯拉夫从美帝阵营拉出来”。次日,王幼平在发给国内的电文中建议“我政府似应早日与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 10月6日,南驻苏大使向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提出建交愿望。当日,张闻天发出两封电报致外交部并报总理和中央,建议同意与南建交,并陈述了理由。10月18日,中央回电表示同意,并决定由张闻天代表中国政府在莫斯科同南斯拉夫驻苏联大使进行建交谈判。 1955年1月2日,中南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3年1月2日】 日军占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1943年1月2日(农历1942年11月26日),日军占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仅仅十个小时,日军就对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发起了进攻,并于1942年1月2日占领了马尼拉,约有七万人被俘。这些战俘被押解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战俘营,整个行军过程中仅在出发时给了一个饭团,此后一路上不许喝水进食,凡企图找水和食物者即被日军以刺刀或开枪处决。一路上因饥渴而死或者遭到日军处死的战俘超过一万人。 抵达战俘营后的一个月内,又有2.6万名战俘被日军虐待致死。 1945年2月,在二战太平洋战争末期,日军在南太平洋诸岛节节败退。撤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时发生了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屠杀事件,直到2月23日美军重新夺回马尼拉。被屠杀的菲律宾人总数达十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有三千人遇害,最骇人听闻的是在圣保罗大学一次杀害了994名菲律宾儿童。 至1945年9月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在战争中死亡的菲律宾军民超过一百万。
【1642年1月2日】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出生
1642年1月2日(农历1641年12月2日),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出生。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在1648年至1687年间在位,全名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本·艾哈迈德。登基时他仅六岁,大权落入其母和祖母手中。 统治初期,政治黑暗,叛乱频发。直到后任内第一位大维齐尔穆罕默德·科普鲁律(1576-1661年)当政后情况才有所改观。通过采取各种高压政策,暂时稳定了国内秩序。科普鲁律不顾国内宗教势力反对,将宗教基金改拨世俗用途,缓解了财政危机。 从1663年起,穆罕默德四世开始连年对欧洲基督教国家用兵,导致穷兵黩武,并先后败于奥地利、俄国、威尼斯等国,也丧失了废立东欧各国君主的权利。内外交困之下,最终导致了穆罕默德四世的废黜,奥斯曼帝国进一步衰落。 轶事:1683年围攻巴格达期间,波斯人提出用一场角斗来决定胜负。波斯一方从士兵中千挑万选出一个大力士,而穆罕默德苏丹四世却亲自上场。仅仅一击就砸碎了波斯冠军戴着头盔的脑袋。
【1936年1月2日】 平津学生组成南下抗日宣传团
1936年1月2日(农历1935年12月8日),平津学生组成的“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分别从北平、天津出发,沿平汉路南下,到农村扩大抗日宣传。 宣传团分4个团: - 一团由北京大学等东城地区大中学校组成,以北大为团长。 - 二团由东北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法商学院等西城中学校组成,以法商学院为团长。 - 三团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西郊和北城地区大中学校组成,以清华大学为团长。 - 四团由天津北洋工学院、河北法商学院组成,以北洋工学院为团长。 各校宣传团成员多为“一二·九”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共计500人左右。下旬,宣传团在保定等地被军警包围,被迫返回北平和天津。
【1492年1月2日】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结束
1492年1月2日(农历1491年12月3日),西班牙军队攻下了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重镇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结束。 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Reconquista)是718年至1492年间,位于西欧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各国逐渐战胜南部穆斯林摩尔人政权的运动。史学家以718年,倭马亚阿拉伯征服西哥德王国,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建国为收复失地运动的开端,以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为终。 这个事件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名称“Reconquista”一词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1月02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