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除烦,利尿通淋
除烦、解热、利尿、清热、清心、清心火、润肺、生津、通淋、泻火
别名:竹叶、淡竹、山冬、地竹、山鸡米、迷身草、竹叶麦冬、金竹叶、碎骨子、山鸡采、长竹叶、野麦冬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心、胃、小肠经。
煎法:
适用体质:
利尿、解热、滑胎、泻火、清心火、润肺生津、清热除烦、利水通淋。
主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等症。
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及小便不利、淋涩疼痛等症。传统经验认为本品善清心火,对夏季感受暑热所出现的心烦、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用之最宜。对急性感染引起的发热、烦渴、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等可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淡竹叶有解热、利尿、抑菌作用,还有抗肿瘤、升高血糖作用。
1.竹叶有解热作用。2.淡竹叶有利尿作用,其在利尿的同时,还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3.淡竹叶有抑菌作用,体外实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4.淡竹叶还有抗肿瘤和升血糖作用。
淡竹叶性寒,虚寒体质者须慎用。
日常用量:5~9g,水煎服。
1、做饮品
竹叶、甘草、西洋参各3g,石斛、麦冬各10g,鲜西瓜皮400g,砂糖适量。水煎去渣,代替饮品,服用前加砂糖调味即可。
2、煎服
杏仁、连翘各10g,竹叶12g,薄荷3g(后下)。用水煎服。可治风湿感冒。
3、煮粥
竹叶、莲子心、各10g,板蓝根20g,糯米50g,砂糖适量。将糯米淘洗后放入砂锅中,放入清水煮粥。
1、治伤寒、温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虚烦不寐:淡竹叶、人参、炙甘草各6g,石膏50g,半夏9g,麦冬20g,大米10g。水煎中药,去渣取汁,将大米放入药汁中煮熟,温服,每日3次。
2、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涑竹叶、麦冬、义小麦、茯苓各30g,炙甘草、人参各15g。将珙上6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6g,加生姜15g,水煎,去渣,温服,中午、临睡空腹各服1次。
3、眼睛结膜炎
淡竹叶26.3g,野菊花11.3g,栀子根7.5g,甘草3.8g,狗肝菜18.8g,甜珠仔草30,水4碗煎1碗,第2次以水3碗半煎3g,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服5日。
4、口舌糜烂
鲜淡竹叶30g,车前草15g,木通11.3g,甘草3.8g,灯心草11.3g,牙漏草11.3g,水3碗煎1碗,第2次以水2碗半煎3g,早晚饭后各服1次。
5、预防中暑
淡竹叶11.3g,忍冬花11.3g,鸭公青11.3g,埔姜叶11.3g,牛筋草7.5g,冰煎当茶饮。
6、风火牙痛,牙龈溃烂
淡竹叶56.3g,生石膏30g,生姜5.6g,食盐适量,水4碗煎1碗半,去渣。频频含咽之。
7、急性咽炎
咽部生出颗粒,舌头炎,口疮,淡竹叶11.3g,麦门冬15g,连钱草18.8g,灯心草15g,水3碗煎浓汁,去药渣。频频含咽。
8、小儿麻痹症发烧期
淡竹叶15g,鲜芦竹根56.3g,金银花藤30g,鲜白茅根15g,大青叶7.5g,水5碗煎1碗半,分3次服。
淡竹叶粥
材料:淡竹叶15g,白米30g
做法:先把淡竹叶加水煎成药汤,滤取渣滓,再加入白米煮成粥。可加入冰糖调味,每日早晚食用。
养身功效:清心泻火,利尿。适用于鹅口疮属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等。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烦热,风,喉痹,呕逆。《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药性赋》:味辛、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新旧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之上冲。《本草纲目》:煎汤,熨霍乱转筋。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苦竹叶)烧末,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频用频效。《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景岳全书》:味甘淡,气平微凉,阴中微阳,气味俱轻。清上气咳逆喘促,消痰涎,解热狂,退虚热烦躁不眠,壮热头痛,止吐血。专凉心经,亦清脾气。却风热,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以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颜色青绿者为佳。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储存,并防灰尘。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