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胆、凉血、清热、消炎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
性味:味苦、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清热,凉血,利胆,消炎,燥湿,退虚热,消疳热。
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疳疾,惊痫,劳热骨蒸,自汗,盗汗,痔瘘,疮疡等症。
临床上常用于黄疽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结膜炎等。
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以及生物碱类、酚酸及其糖苷、甾醇等。
现代药理研究,胡黄连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作用,有抗乙型肝炎病毒、抗哮喘、抗糖尿病及调节血脂等作用。
1.胡黄连有保肝、利胆作用。2.胡黄连有抗炎作用。3.胡黄连有抗真菌作用。4.胡黄连对平滑肌的作用:对家兔回肠及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豚鼠回肠和小鼠子宫痉挛有拮抗作用。对支气管有收缩效应。
脾胃虚弱者慎服。
孕妇慎用。
用量不宜超过9g。
本品恶菊花、玄参、白鲜皮,尽量不要同用。
日常用量:1.5~6g,煎服。
1、小儿疳热、肚胀、潮热:胡黄连15g,灵脂30g,猪胆汁适量。将胡黄连和五灵脂研成细末,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米汤送服。
2、治痢血:胡黄连、乌梅肉、灶心土各等分。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10g,食时温水送服。
3、治小儿赤目:胡黄连适量。研成细末,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胡黄连怎么吃
《本草经疏》:胡黄连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故其味至苦,其气大寒,性则无毒。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肠胃。伤寒咳嗽者,邪热在手太阴、足阳明也。温疟骨蒸者,热在骨间也。理腰肾,去阴汗者,肾虚湿热下流客之,使热伏肾间也。小儿惊痢寒热,不下食者,热则生风,故发惊痫,热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经湿热去,则颜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者,无非湿热在肠胃,及火在五脏间也。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简误:胡黄连气味苦寒之至,设使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投。即欲用之,亦须与健脾安胃等药同用,乃可无弊。慎之!
《本草蒙筌》:气平寒味尤苦甚,心内黑皮略淡黄。恶玄参菊花,亦解巴毒;忌猪肉误食,令人泄精。疗痨热骨蒸,治伤寒咳嗽。温疟多热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补肝胆劫目痛尤灵,理腰肾敛阴汗最捷。小儿盗汗潮热,妇人胎蒸虚惊。并宜用之,不可缺也。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其性味功用,大似黄连。能凉肝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吐血衄血、五心烦热;疗妇人胎热、虚惊热痢、及小儿疳热惊痫。浸人乳点目甚良。
《本草备要》:泻热,疗凉疳。苦寒。去心热,益肝胆,厚肠胃。治骨蒸劳热,五心烦热,心窝,手心、足心。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瘴成为消中是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五痔,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湿热下流伤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温疟泻痢,女人胎蒸。消果子积,为小儿惊疳良药。朱二允曰:解吃烟毒,合茶服之甚效。性味功用同黄连,故名。畏恶同黄连。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甘,气香,性温。多含油质,将油榨出,须臾即变黑色。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诸证。其性又能消坚开瘀,治心腹疼痛、砂淋、石淋、杜塞作疼、肾败不能漉水、小便不利。或误吞铜物,多食亦能消化。又善消疮疽及皮肤疥癣头上白秃,又能治疮毒深入骨髓,软弱不能步履。
以条粗、质脆、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苦味浓者为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