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除烦、降压、解毒、利胆、利湿、凉血、清热、祛湿、消炎、消肿、泻火、镇静、止痛、止血
别名:黄栀子、山栀、栀子仁、山枝子、大红栀、黄鸡子、越桃、木丹、支子、枝子、山栀子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煎法:
适用体质:湿热体质
解毒、止痛、祛瘀、利湿、利胆、降压、镇静、消炎、止血、消肿、清热凉血、泻火除烦。
1.清热解毒(火毒疮疡)用治多种热毒病症,如疮疡肿痛,常与黄连、黄芩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2.泻火除烦(热病心烦)用治热病烦热、躁扰不宁、睡眠不宁等症,配以淡豆豉,如栀子豉汤;症重者,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可与黄连、黄芩等药配伍共用,如清瘟败毒饮;若肝郁火热之口苦目赤等,配以黄芩、龙胆草等,如龙胆泻肝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呕血、衄血、咯血及尿血等,配以侧柏叶、茜草等,如十灰散。
4.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淋证)用治肝胆湿热郁结不解所致的黄疽,配以茵陈、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若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短赤涩痛、淋漓不尽等,配以车前子、瞿麦等,如八正散。
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目赤、黄疸、实火牙疼、口舌生疮、尿血、眼结膜炎、热毒疮疡等症;也可以外用于扭伤肿痛。
用于热病心烦、火毒炽盛、髙热神昏、口疮口臭、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热淋、血淋、血热出血、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感染及多种火热证、扭挫伤痛、冠心病等常配伍用之。
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现代药理研究,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还有利胆作用,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降压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
1.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保肝作用。(2)利胆作用。(3)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2.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3.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4.栀子有抗炎作用,并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5.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6.栀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7.栀子有致泻作用。
脾虚便溏者忌服。吐血者忌服。
日常用量:4~9g,水煎服即可。也可以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1、代茶饮
栀子泡水饮用,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还能预防上火。
2、煮粥
栀子3g,大米30g,砂糖适量。栀子洗净,研为细末;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用煎栀子水煮粥或将栀子研末与粥同煮,有很好的清肝泻热之功效。
3、煮汤
栀子100g,猪瘦肉80g,榨菜丝20g,葱花、姜丝各适量。将猪瘦肉切丝。锅中加水,烧开后投入栀子、猪瘦肉、榨菜丝,煮至猪瘦肉漂起,撇去浮沫,加葱花、姜丝调味即可。
1.久衄
生栀子25g,香油100ml。栀子研碎,浸入香油中24小时,用文火加热至油面起烟时止,候温滤过。取药棉如鼻孔大小蘸透栀子油,塞入衄侧鼻孔,半小时后取出,每日2次;如双侧鼻孔衄血,则交替塞鼻,7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38例患者,获愈32例,治疗后3个月未见衄血;好转6例,3个月内出现衄血1~2次,继续用药仍然有效。
2.小儿发热
生栀子9g,70%酒精(或白酒)、面粉各适量。生栀子研碎,浸入少量酒精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钱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双侧涌泉、内关穴,外包纱布,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共治疗60例患儿,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急性支气管炎10例,支气管肺炎6例,急性扁桃体炎19例;均在发热48小时内使用该法。经1~3次治疗,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用1次热即退者28例,2次21例,3次11例。
3.卵巢囊肿
治疗组80例给予民间验方栀子辣蓼汤加味:栀子l0g,辣蓼20g,加入甘草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30g;合并盆腔炎者,加薏苡仁、败酱草各30g;腹痛者,加香附、川楝子各 15g。每日1剂,水煎或开水泡服,每次500ml,每日4次,慢慢饮服,2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期不需停药。对照组80例服龙血竭胶囊,每次4~6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月经期停服,经净后2日续服。两组患者均在服药2个月后做B超复查。治疗组治愈57例,显效23例;对照组治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
4.关节扭伤
(1)生栀子、生大黄等各等份。研末,取药粉适量,扭伤在24小时内就诊者以醋调敷,24小时后就诊者,以酒精调敷。有外伤者按常规清创消毒后调敷。敷药直径要大于肿痛区2cm为度,药厚0.5cm,盖以塑料薄膜,绷带固定,一般24小时换药1次。若药物干燥可取酒精适量外滴,以保持湿润。共治疗150例患者,病程平均2小时。经治全部获愈,用药12小时即可止痛。其中24小时开始消肿并在48小时治愈者130例,72小时内治愈者15例,96小时内治愈者5例。平均治愈时间为52小时。
(2)栀子适量,研为粗粉,用量以能包敷全部创伤面积,栀子粉厚约0.2cm为准。将栀子粉以温水调成糊,加入少许酒精,平摊于纱布上,包扎伤处。一般3~5日更换1次,如水肿明显或有血肿者应2日更换1次。如有骨折者不宜敷用,脱臼应先整复后再用;合并肢体瘫痪,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共治疗四肢扭伤患者407 例,疗效显著。平均疼痛消失时间为30小时,水肿消退时间为2.5日,血肿吸收时间为7.8日,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5.1日。
5.烧伤
栀子100g,红花50g,黄柏100g,75%酒精1000ml。栀子、红花、黄柏浸泡于酒精中,1周后滤去药渣备用。用时将药液盛于医用喷雾器内,均匀地喷洒创面,每日2~3次。污染创面必须先清创。共治疗112例患者(其中—度1例,二度84例,三度2例,一度至二度17例,二度至三度8例),获愈106例,好转6例,用药后创面结痂时间平均为4.2日。
6.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治疗组28例患者:生大黄12~20g,生栀子12g。每日1 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首剂大黄剂量宜大,服药后5小时仍未排便,应尽快服第二煎。服药后以每日大便3~4次为宜;若腹痛较重,舌苔黄厚者可加大大黄剂量,增加大便次数。
(2)对照组22例患者:阿托品、哌替啶(度冷丁)、雷尼替丁等解痉、镇痛、制酸;每日山莨菪碱20mg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中19例每日用氟尿嘧啶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两组均予静脉补液,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疗程均为7日;以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B超检查胰腺形态及回声恢复正常视为治愈。治疗组治愈26例,有效2例,平均治愈日数为2.82日;对照组治愈16例,有效4例,平均治愈日数为5.85日。治疗组症状、体征、血与尿淀粉酶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7.冠心病
栀子、桃仁各12g,炼蜜(或蛋清)30g。栀子、桃仁共轧成末,加炼蜜或蛋清调成糊。将药糊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长7cm,宽15cm,外用纱布敷盖固定。开始3日换药1次,2次后7日换药1次,6次为1个疗程。张仲全共治疗50例患者,在敷药期间,除有严重心绞痛发作者含服硝酸甘油外,停用其他药物。以1974年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参考标准”评定疗效。在症状方面显效22例,改善22例,无效6例;心电图方面显效7例,改善18例,无改变25例。
8.急性黄疸型肝炎
栀子制成10%及50%2种煎剂,每日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患者用10%煎剂每次10ml,以后逐渐递增至50ml;另一部分患者用50%煎剂,每次10~15ml。共治疗19例患者,痊愈7例,基本痊愈10例。住院9~63日不等,平均30.3日。治疗过程中未见发生副作用。
9.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
黄栀子30g,白酒30~60ml。黄栀子打碎,浸泡于白酒中(以浸过药面为度),半小时可用。同时以煮沸消毒过的鸭毛蘸药液涂患处,反复多次。治疗72例,全部治愈。一般快者1日,慢者2日。治疗中无不良反应。
10.耳郭假性囊肿
栀子8份,大黄、白矾各4份,雄黄1份, 凡士林适量。将栀子、大黄、白矾、雄黄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与凡士林调成50%软膏,外敷患处,覆盖消毒纱布。阳证者药膏中去雄黄,每隔2~3日换药1次,直到痊愈为止。张冠生等共治疗22例患者,治愈20例,中断治疗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11.7日,换药4~6次。
11.急性软组织损伤
(1)栀子500g,红花500g,50%酒精2500ml。栀子、红花浸泡酒精中7日后备用。先取药酒按摩或推拿5分钟,后用药酒湿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侯汝旺等共治疗206例患者,痊愈106例,显效67例,好转33例。认为,栀子具有良好的镇痛疗效,通过适当配伍,不只限于热证疼痛,寒证也可使用。
(2)生栀子粉30g,鸡蛋1个,面粉适量。生栀子粉加入鸡蛋清中,用面粉调成糊,涂敷患处,每日1~2次,至肿消痛止。共治疗28例患者,痊愈27例,好转1例。一般2~3次即可痊愈。
12.羊踯躅(闹羊花)中毒
栀子40~60g,煎汤1次顿服。蔡邦镇共治疗3例患者,均获痊愈。
13.尿潴留
山栀子6g,食盐60g,大蒜头1g。栀子、食盐、大蒜头捣碎拌匀,加入少量热开水搅匀,外敷于脐部24小时,用布扎紧。杨玉英共治疗22例患者,均在1~12小时自行排尿。
14.小儿疳积
荷叶7片,鸡蛋清1个,栀子、丁香、胡椒、杏仁、芒硝、葱头、面粉、白酒各适量。栀子、丁香、胡椒、杏仁、芒硝共研细末,每包30g。用时取药粉1包,加葱头、面粉、荷叶、鸡蛋清、白酒共捣成糊,置于纱布(或油纸,面积与足跟底相同,厚约0.5cm)面上,贴敷于双足跟底面,包扎,保留24小时,每次间隔7日,2次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以上。王平安共治疗218例患者,治愈189例,显效21例,有效8例。
15.外伤性肿痛
李中心分治疗组140例患者,取散瘀镇痛酊(主要含生栀子、红花);对照组70例患者,取治伤擦剂。均外擦患处,有皮损处禁用。结果两组分别治愈132例、26例,显效8例、18例,有效26例(为对照组)。
16.高热及夏季热
生栀子10g,新鲜鸡蛋1个。生栀子研细末,以60目筛过筛与鸡蛋清调成稠糊,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5分硬币大小)排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处,连用3日。王忠明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等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等,疗效颇佳。
17.治热病心烦、烦躁不安
栀子9g,淡豆鼓4g。先煎栀子,再入淡豆豉,再煎,去渣,分两次服用。
18.治身热、发黄、心烦、口渴、苔黄
栀子10g,炙甘草3g,黄柏6g。水煎,去渣,温服。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19.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
栀子3g,大米50g,砂糖适量。栀子洗净,研为细末;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粥快熟时调入栀子末、砂糖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
20.养胃补中、清热利肠
栀子150g,猪瘦肉100g,榨菜丝30g,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去杂洗净,氽一遍水;猪瘦肉切丝。锅中加水,烧开后投入栀子、猪瘦肉、榨菜丝,煮至猪瘦肉漂起,撇去浮沫,加葱花、姜丝调味即可
泻火清肝,凉血降压——扼子茶
绿茶、栀子各30克。加水适量(800~1000毫升),煎浓汁1碗(400~500毫升)。每日1剂,分上、下午2次温服。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等。
清热解烦,止吐——栀子豉汤
豆豉10克,栀子10克。锅内加水75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药液,再入豆豉,煮取300毫升,去渣,备用。本品可止吐,对食道炎、胃炎有一定的效果。一日两次,每次一剂,先温服一次,待吐止后再服。
清热泻脾,除烦润燥——灯心草栀子粥
粳米30克,灯心草6克,栀子3克,熟石青粉(食用)10克。先煎煮石青、山栀子、灯心草,久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共煮成粥。
舒肝理气,清热泻火——香附栀子粥
香附6克,梔子10克,粳米100克。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清热凉血,除烦止渴——栀子仁枸杞粥
栀子仁10克,鲜藕6克,白茅根30克,枸杞子40克,粳米130克。将栀子仁、藕节、白茅根、枸杞子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加水煮煎药汁。粳米下锅,下入药汁、清水,烧沸,小火煮烂成稀粥,可加蜂蜜适量调味即可。
清热泻火——栀子仁粥
粳米100克,栀子仁5克。将栀子仁碾成细末,用粳米煮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仁末稍煮即成。本品不宜久服多食。平素大便泄泻者忌用。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无毒。一名越桃。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盖烦者,气也。燥者,懊不眠之谓。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崇原》:栀子气味苦寒,其色黄赤,春荣夏茂,凌冬不凋,盖禀少阴之气化。少阴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栀花六出。六者水成数也。稍秒结实,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禀寒水之精,而上结君火之实。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者,禀寒水之精,而治热之在内也。面赤,酒疱鼻齇,白癞,赤癞,疮疡者,结君火之实,而治热之在外也。栀子能启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热,得能导火热之气以下降者,如此。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水火,调和心痛之功。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鼓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夫不参经旨,而以讹传讹者,不独一栀子为然矣。
《神农本草经读》:栀子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苦,得火味而入心。五内邪气,五脏受热邪之气也;胃中热气,胃经热烦,懊恼不眠也;心之华在面,赤则心火盛也;鼻属肺,酒齄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癞为湿;赤癞为热;疮疡为心火,栀子下秉寒水精,上结君火之实,起启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之气下行,故统主以上诸症。唯生用之气性尚存,若炒黑,则为死灰无用之物矣。仲景栀子豉汤用之者,取其交垢水火,调和心肾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栀子能涌吐也。
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放霉蛀。
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中。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