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黄疸而利水
利湿、清热、退黄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因尘、绒蒿、白蒿、绒蒿、猴子毛、细叶青蒿、安吕草
性味:昧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清热,利湿,退黄疸。
1.利湿退黄(黄疸)用治湿热熏蒸而发黄的阳黄证,可单用茵陈,大量水煎服,亦可配伍大黄、栀子同用,如茵陈蒿汤;也可用治寒湿阴黄证,当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茵陈四逆汤。本品尤善清利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故为用治黄疽之要药。
2.解毒疗疮(湿疮,湿疹)用治湿热蕴结之湿疮、湿疹,可单味煎汤外洗或内服;也可配伍黄柏、苦参等同用。
用于黄疸、小便短赤、湿疮瘙痒及胆结石、湿温病等。为治疗黄疸的要药,无论阳黄、阴黄均可治。
现代多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胆道蛔虫、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前列腺炎、痤疮、浅层真菌病等。
主含香豆素类成分(如滨蒿内酯、东莨菪素);黄酮类成分(如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等);有机酸类成分(如绿原酸、水杨酸等);以及挥发油等。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解热镇痛等作用。
1.茵陈有利胆、护肝作用。2.茵陈有降压、降酯作用。茵陈还具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3.茵陈中所含的挥发油、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4.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著的解热作用。6.茵陈中的香豆精类成分有平喘作用;对羟基苯己酮有间接促进灰黄霉素吸收的作用。茵陈精制浸液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
蓄血发黄、热盛发黄无湿气者禁用。
不宜与氯霉素合用。
内服剂量不宜超过30g。
日常用量:6~12g。水煎服,或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治胆结石:茵陈、玉米须各20g。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饮用,经常饮用可治胆结石。
2、治慢性肝炎:茵陈10g,炙黄芪30g,柴胡5g,大枣10枚(去核)。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日1次。
3、治黄疸:茵陈12,干姜、桂枝各10g,大米50g。先将中药煎汁,去渣取汁,与大米一煮粥,早、晚分服。
4、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先煎茵陈,再放入栀子和大黄,煎至汤浓,去渣,取汁,分成3份,早、中、晚各1服。
5、治阴黄、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大便稀溏:茵陈、甘草、附子各6克,干姜45克。水煎,去渣,温服。茵陈怎么吃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所行经络,惟足太阳。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须加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本草崇原》:《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以身干、质嫩、绵软、灰绿色、毛如绒、香气浓郁者为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