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平肝息风、下气、行血、止痛
别名:茨、蒺藜、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旱草、即藜、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
性味: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归经:归肝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明目,下气,行血,止痛,散风,平肝熄风。
1.平抑肝阳(头晕目眩证)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常与钩藤、珍珠母等同用。
2.疏肝解郁(胸胁胀痛,乳闭胀痛证)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症,可与柴胡、香附等同用;若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单取本品研末服或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配伍为用。
3.祛风明目(风热上攻,目赤翳障证)用治风热目赤肿痛或翳膜遮睛等,多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为祛风明目之要药。
4.祛风止痒(风疹瘙痒,白癜风)用治风疹瘙痒,常与防风、荆芥等配伍为用;用治白癜风,可单取本品研末冲服。
用于头痛眩晕、胸胁及乳房胀痛、乳汁不通、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白癜风、赘疣、疖肿、小儿秋季腹泻等。
主含山柰酚、山柰酸-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刺蒺藜苷、过氧化物酶以及脂肪油、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具有降压、利尿、抗菌等作用。
1.刺蒺藜水提取物有抗炎作用。2.刺蒺藜有降压作用。3.刺蒺藜有一定的利尿作用。4.刺蒺藜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5.刺蒺藜具有强壮与抗衰老作用。6.刺蒺藜具有抗菌、抗过敏及治疗白癜风作用。7.蒺藜皂甙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8.蒺藜植物提取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9.蒺藜茎叶粗皂苷对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动物有改善作用;可明显刺激雄性大鼠精子生成,增加性欲,提高生殖力。
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日常用量:一般用量5~9g,可煎服或入丸、入散,外用适量。
1、治眼疾:刺蒺藜100g(带刺炒),玉竹70g。将刺蒺藜和玉竹研成细末。每服8g,饭后白汤送服。
2、治通身浮肿:刺蒺藜适量。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汁清洗身体。每天1次。
3、治牙齿疼痛:刺蒺藜15g,将刺蒺藜研成细末,放入半碗温水,加入少许盐,搅拌均匀,漱口数次。
4、治风疹瘙痒:刺蒺藜120g,胡麻仁60g,玉竹90g,金银花30g。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9g,白汤送服。
5、冶胸胁胀痛:刺蒺藜500g。炒黄,研成细末。早、中、晚各服12g,白汤送服。刺蒺藜怎么吃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
《名医别录》:味辛,微寒,无毒。主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
《本草纲目》: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菀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刺)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微寒。无毒。破妇人癥结积聚,止男子遗溺泄精。催生落胎,止烦下气。乳发带下易效,肺痿脓吐可瘳。疗双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痒难当。除喉痹头疮,消痔瘘阴汗。久服堪断谷食,轻身明目长生。叶煮浴汤,亦去风痒。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微甘,微凉。能破癥瘕结聚,止遗尿泄精,疗肺痿肺痈,翳膜目赤,除喉痹癣疥痔瘰癜风,通身湿烂恶疮。乳岩带下俱宜,催生止烦亦用。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最宜。
《本草备要》:平,补肝肾。苦温补肾,辛温泻肺气而散肝风,益精明目。肝以散为补,凡补肝药,皆能明目。治虚劳腰痛,遗精带下,咳逆肺痿,乳闭癥瘕,痔漏阴颓。肾肝肺三经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恶血,故能破癥下胎。
《本草崇原》:蒺藜子坚劲有刺,禀阳明之金气,气味苦温,则属于火。《经》云:两火合并,故为阳明,是阳明禀火气而属金。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恶血,破肠胃郛郭之癥瘕积聚,阴阳交结之喉痹,阳明胃土之乳难,皆以其禀锐利之质而攻伐之力也。其沙苑蒺藜一种,生于沙地,形如羊肾,主补肾益精,治腰痛虚损,小便遗沥。所以然者,味甘带腥,禀阳明土金之气,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