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理气、平喘、散寒、通络、温中、止咳、止痛
别名:辣菜子、白罂粟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经。
煎法:
适用体质:
理气化痰,通络止痛,温中散寒,止咳平喘。
1.温肺祛痰(寒痰喘咳证)用治寒痰壅滞引起的胸胁胀满,咳嗽气逆,痰多稀薄等症,常配伍紫苏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用治寒饮壅滞于胸膈之胸满胁痛,常与甘遂、大戟等同用,如控涎丹;若冷哮日久,可配以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季三伏天外敷肺俞、膏肓等穴。本品有较强的祛痰之功。
2.利气通络(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证)用治阴疽流注,常与鹿角胶、肉桂、熟地黄等同用,如阳和汤;用治痰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以达到散结消肿之功,多与马钱子、没药等同用。本品可透达经络凝聚之寒痰,为用治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
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等症。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1.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黄芥子苷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大量应用可迅速引起呕吐。2.白芥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3.白芥子有祛痰作用。4.白芥子有调节血压作用。5.白芥子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不宜过多食用。
日常用量:2~5g,煎服,外用适量,研磨调敷。
1、止咳平喘:白芥子6g,紫苏、莱菔子各8g。将上述药材捣碎,用纱布包好,水煎去渣,取汁,经常饮用。
2、降气化痰、温中止咳:白芥子、紫苏、莱菔子各50g,白芥子、紫苏、莱菔子洗净后用干净的白纱布包好,压碎,水煎取汁;冰糖加水适量化成糖汁,把药汁和糖汁合并,用大火隔水蒸2小时,装瓶备用。每日两次,每次半茶匙,饭后服用。
3、关节疼痛:白芥子50g,白芥子研成细末,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敷贴于痛处。3小时后取下,每隔3天贴1次。
4、治风湿痛、脚气: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50g,核桃仁15g。将以上6味捣烂,制成膏。每用10g,涂抹于患处。
5、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齐子30g,白酒适量。用酒煮白芥子,放入毛巾浸泡药汁,趁热敷于颈部。毛巾变凉后再浸泡,重复数次。白芥子怎么吃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