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TOOL - 日常生活实用工具大全,免费在线工具,在线查询工具箱,tool.caizhichao.cn

中草药查询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安神、健脾、利水、宁心安神

别名:云苓、松苓、茯灵、白茯苓、茯菟、松薯、云茶、松等、白茯苓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归心、脾、肾。

煎法:

适用体质:痰湿体质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1、利尿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自古以来就是利水渗湿要药。

2、健脾、止咳、化痰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睥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3、抗癌

茯灵有抗肿瘤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等。

4、利水渗湿(水肿,痰饮)用治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常与泽泻、猪苓等药同用,如五苓散;用治脾肾阳虚之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若水热互结,阴虚之小便不利、水肿,当与阿胶、泽泻合甩,如猪苓汤;用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多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宜与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品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能扶正,利水而不伤正,对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皆予适宜。且通过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又常用治痰饮证。

5、健脾补中(脾虚诸证)用治脾胃虚弱之倦怠乏力、少食便溏,常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尤适宜于脾虚湿盛之泄泻,可与山药、白术等配伍为用,如参苓白术散。

6、宁心安神(心悸不寐)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不寐、健忘,多与黄芪、当归等同用,如归脾汤;若心气虚弱之心神不宁,常与人参、远志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

茯苓主治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湿热淋浊及脾气虚弱、脾虚湿盛之食少和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其特点是:凡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内停之证,无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均可应用。并用于脾虚诸证及心脾不足、痰浊内阻的心悸、失眠等。

有报道用于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病、婴幼儿腹泻、宫颈炎及附件炎、慢性气管炎、斑秃等。

茯苓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它含有合茯苓多糖、茯苓酸、多聚糖类、麦角甾醇、胆碱、卵磷脂、蛋白质、脂肪等。

现代研究,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抗菌、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还有有护肝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1.茯苓有利尿作用。2.茯苓有保肝的作用。3.茯苓具有镇静作用。4.茯苓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茯苓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免疫功能。6.茯苓有强心作用,但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7.茯苓还具有抗溃疡、抗菌、降血糖、松弛离体肠管及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茯苓禁忌

肾虚、小便频数、小便不禁或虚寒滑精者忌用。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本品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鳖甲,忌米醋。

茯苓食用方法

日常用法:8~12g,用水煎服。

1、做糕

仙鹤草、海草、茯苓加水煎浓稠汁300克,过滤后,加蜂蜜适量调匀,冷却成冻糕状,分3次服用。

2、水煎

茯苓10克,桂圆肉10克,酸枣仁3克(打碎),大枣10枚,将诸药煎煮2次,每次约半小时,早晚服用。

3、煮粥

茯苓粉10克,莲子10克,薏米10克,大米100克,同煮成粥食用。

4、外敷面膜

鸡蛋2个,去黄取清,调30g茯苓粉,加水调糊敷面部,20分钟后洗去。

5、冲泡

茯苓研为细粉,每次取0.5~1g。用沸水冲泡,加蜂蜜少许凋味,温服。

6、制馒头

茯苓粉50g,山药粉50g,面粉400g,白糖适量。将3种粉及白糖混合均匀,加水及酵母发酵后蒸制为馒头食用。

茯苓选方

1.治小便不轉、头痛微热、烦渴:茯苓、白术、猪苓各9g,泽泻15g,桂枝6g。水煎,去渣,热服。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作用。

2.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12g,桂枝9g,白术、炙甘草各6g。水煎,去渣,温服。

茯苓怎么吃

茯苓益智补脑方

材料:胡桃仁10g,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各6g

做法:1、酸枣仁打碎,用纱布扎紧,放入水中先煎煮约半个小时。

2、再加入茯苓、胡桃仁、龙眼肉一起煎煮,取出纱布包,药液饮用。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龙眼肉渣可食。

养身功效:健脾补血,滋阴安神。适用于老年性痴呆属心脾两虚、失眠健忘、头晕乏力等。

 

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茯苓饼

糯米粉200克,茯苓200克,芝麻10克,白糖100克。将茯苓磨成细粉,加糯米粉、芝麻、白糖和适量水,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薄饼即可。

 

利尿通淋——茯苓枸杞茶

将枸杞子50克与茯苓100克共研为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开水冲泡约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

 

固精,健脾渗湿一一茯苓芡实粥

粳米40克,茯苓15克,芡实米20克,白糖20克。将茯苓洗净,捣碎备用;芡实、粳米洗净。在沙锅里加适量清水,放入茯苓和芡实煮至软烂;加入粳米煮至成粥,加入适量白糖调味。适用于肾虚型小便不利、尿液浑浊者。

 

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神养心——茯苓莲子粥

粳米100克,莲子30克,茯苓(粉)30克,冬枣(鲜)20克。冬枣、粳米、莲子洗净,粳米加水煮粥,再将紜枣、莲子放入锅中小火煮烂,连汤放入粳米粥内,加茯苓粉再煮沸即成。

 

利水健脾——乌鸡茯苓汤

乌骨鸡75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山药(干)15克,姜10克,盐3克。将乌鸡洗净,斩成小件;生姜去皮洗净,切片。汤煲内注入清水,上旺火烧开,将乌鸡放入锅内,待沸后撇净浮沫,再放入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姜片,改中火煮约60分钟,待乌鸡熟烂时,将汤倒出,加入盐,搅匀后即可饮用。

茯苓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走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药性赋》:味甘淡,性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本草纲目》: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证,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可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其赤者,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景岳全书》:味甘淡,气平。性降而渗,阳中阴也。有赤白之分,虽《本草》言赤泻丙丁,白入壬癸,然总不失为泄物,故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神农本草经读》: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在于利小便一语。胸为肺之部位,胁为肝之部位,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之用,因而不调;心下为太阳之部位,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有宿食则津液不生,为口焦舌干,唯得小便一利,则水行而气化,诸疾自愈矣。

茯苓选购保存

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纹路深、断面白色细腻、黏牙力强者为佳。

应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防潮、防寒、放热、防霉。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

微信小程序:舒贝小工具、灵签签诗簿,免费查询更方便!

推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