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6月14日】 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川端康成诞生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是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日本作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则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自杀。川端康成深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17个月,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疑问。
【1811年6月14日】 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诞辰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俗称“斯托夫人”,是美国文学家和废奴主义者。 从1851年到1852年,她为华盛顿特区的报纸《民族时代》撰写连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揭露南方黑奴受到非人的待遇,在北方受到热烈欢迎。该书成本印刷出书第一年卖出30万册。1853年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列举了大量文件和证据证实《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描写是真实的。 1859年发表小说《牧师的求婚》,1869年发表《老镇居民》。1896年7月1日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
【1936年6月14日】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炳麟逝世
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章炳麟是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和朴学大师。 民族主义革命者章炳麟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1936年6月14日,章炳麟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1952年6月14日】 美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原子动力潜艇
鹦鹉螺号核子动力潜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一艘作战用潜水艇。它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子动力潜艇外,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 1952年6月14日,“鹦鹉螺”号在美国格罗顿举行铺设龙骨的仪式。1954年1月21日下水。 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连续航行50天、航程3万海里而无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还装备了自导鱼雷。 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之后,美国宣布以后将不在制造常规动力潜艇。
【1993年6月14日】 神府东胜煤田建设全面铺开
1993年6月,我国目前探明的最大煤田--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建设已全面铺开。 这个煤田已具备1000万吨煤的年生产能力,年产3000万吨煤规模的关键工程已经展开。 年产6000万吨煤规模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准备就绪。
【1982年6月14日】 马岛战争结束,英军重占该岛
1982年6月14日,阿军战败投降,双方达成停火协定,马岛战争宣告结束。 英军重占该岛,阿军撤离。在这次敌对行动中,英方损失254人,阿方损失750人。
【1938年6月14日】 宋庆龄发起保卫中国同盟
保卫中国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是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立的一家抗日组织。后来于1945年在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于1950年改为中国福利会。 该同盟由宋子文任会长,宋庆龄担任主席。 在宋庆龄的邀请下,香港医务卫生署主任夫人希尔达·沙尔文-克拉克(Hilda Selwyn-Clarke)出任名誉书记,香港大学的诺曼·法兰士(Norman France)教授出任名誉司库。廖梦醒、邹韬奋、许乃波、爱泼斯坦等社会名流也在同盟中任职。
【1945年6月14日】 中共七大闭幕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以外通常被称呼为“毛主义”。 中国共产党则一直以毛泽东思想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称呼之。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定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不包括毛泽东个人晚年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的错误思想。
【1999年6月14日】 姆贝基当选南非新总统
塔博·姆武耶卢瓦·姆贝基(南非荷兰语:Thabo Mvuyelwa Mbeki,1942年6月18日-),南非政治家。曾任南非副总统、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 1999年6月14日,南非新一届国民议会举行首次会议,选举塔博·姆贝基为南非新总统。姆贝基成为继曼德拉之后南非历史上的第二位黑人总统。2004年成功连任。2008年9月21日在南非执政党非国大的要求下辞职。
【2018年6月14日】 我国科学家发现“混元兽”
2018年6月14日(农历2018年5月1日),我国科学家发现“混元兽”我国科学家将一件在内蒙古发现的约1.2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并认为混元兽是人类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认为是袋鼠等有袋类哺乳动物祖先的中国袋兽,与混元兽同属一支。 新研究动摇了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于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在线发表该成果混元兽的正型标本。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合作,对这件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研究,发现混元兽是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的早期类型,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 胎盘类和有袋类占哺乳动物物种的99%,它们从何起源、何时分异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科研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科学意义重大,中国袋兽属于真兽类的新结论,表明亚洲可能不是有袋类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有袋类最早的化石记录为发现于北美1.1亿年前的三角齿兽。 混元兽标本发现于内蒙古宁城义县组下部地层,是距今1.26亿年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动物过去20年间,我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了超过120多个属种的脊椎动物化石新发现的混元兽保存完好、结构精美,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数字化三维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复原了每块骨头的形态特征。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历时3年,构建了一个包括有56个早期哺乳动物分类单元和400多个形态学特征的大型数据矩阵,确立了早期哺乳动物谱系树据介绍,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表示该生物拥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混合特征的特别属性周氏混元兽复原图。
【2004年6月14日】 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
2004年6月14日(农历2004年4月27日),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 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WBDD)。 历史来源 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首次“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2005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每年各有关组织会选定一个主题和一个城市作为宣传中心。
【2013年6月14日】 我国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逝世
2013年6月14日(农历2013年5月7日),我国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逝世。 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终身教授,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高鸿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6月14日11时22分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 高鸿院士1918年6月26日生于陕西泾阳,1943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因其优异表现而获两枚金钥匙194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担任原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解放后,他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他回到故乡,受聘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并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高鸿院士高瞻远瞩,严谨治学,精心育才,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多次参加全国基础学科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对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应国家在分析化学人才和仪器分析教材之急需,高鸿院士潜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材,开创了我国仪器分析教育的先河。 他编撰的《极谱电流理论》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并于1988年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和《示波药物分析》等是世界上示波分析领域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获得高等教育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他用辩证的观点思索“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并多次在国家科学规划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阐述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在上世纪末,高鸿院士在分析化学前沿与教育座谈会上作了“分析化学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 该报告与其他二十多个报告汇集成《分析化学前沿》一书,已成为我国分析化学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指南高鸿院士为我国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享誉世界他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荣获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圆满地解决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问题,解决了极谱分析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他提出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进行了验证他提出的一种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的新方法,并据此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澄清了学术文献上数据混乱的情况。 他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特别是催化电流理论),并进行了验证,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首创了新的电分析技术——示波分析,并将其开辟成一个新的分析领域。 该技术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鸿院士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 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历任前中央大学校友总会第一任会长、多个全国性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委员,国际分析化学杂志《TrendsAnal.Chem.》和《分析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冶金分析》等多个国家级杂志的顾问编辑、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实验室指导工作高鸿院士还有着很好的画技,此为仅存的两张水彩画之一。
【1985年6月14日】 欧洲5国签署《申根协定》
1985年6月14日(农历1985年4月26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签署了相互开放边境协定,因签字地点在卢森堡小镇申根,故称为《申根协定》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定》正式生效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 2007年12月21日,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9国正式加入《申根协定》,这使申根国家扩大到24个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类往往不会总是定居一处从史前时代的部落迁徙,到当今世界的移民浪潮,人类迁徙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然而,战争和敌视曾经使人类迁徙融合的步伐一度中断。 历史上,德、法、英、西等国之间血腥惨烈的战争,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欧的分割更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长时间里被迫中断交流半个多世纪前,欧洲从充斥混乱、无序、血腥的战乱纷争中走了出来,现在发展成了一个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共同治理的和平绿洲。 实现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流通是欧盟缔造者当初的梦想,如今《申根协定》已将这变成了惠及各国的现实《申根协定》使这些国家的公民可以不必通关而到协定覆盖的其他国家自由旅行这种免护照、免通关的自由旅行不仅为数亿欧洲人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更让他们增强了对“欧洲人”身份的认同。
【1982年6月14日】 世界钢琴巨星郎朗出生
1982年6月14日(农历1982年闰4月23日),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出生郎朗(1982年6月14日-),满族,钮祜禄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国际著名钢琴家他曾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 曾被《人物(青年版)》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现居美国纽约童年郎朗出生于沈阳一音乐世家,父亲郎国任当时在沈阳空军部队歌舞团任专业二胡演奏员,全家所住院子里都是文艺工作者,每家孩子都学乐器。 在这种氛围下,幼年的郎朗很早的表现出了音乐上的天赋,两岁时看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弹奏着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捉老鼠那段让他入迷,他看完后跑到钢琴前把那几个音弹奏出来了,让郎父吃惊,当即找来几个专家试郎朗的反应、耳朵灵敏度在得到几位专家对郎朗音乐天才的首肯后,郎父开始了对郎朗的钢琴培育计划。 郎朗3岁便师从沈阳音乐学院朱雅芬教授学习钢琴,5岁时在沈阳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于同年举办第一次公开独奏,7岁第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9岁郎父辞去工作(沈阳治安特警支队一科科员)带郎朗来到北京,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赵屏国教授。 国际比赛郎朗11岁获第四届德国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金牌)同年他应邀与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嘉宾出席14岁考入著名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 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了世界著名的环球音乐旗下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1999年,17岁的郎朗在纳维尼亚音乐节上代替身体欠佳的安德烈·瓦兹(AndréWatts)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登场,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如雷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从此他开始了与丹尼尔·巴伦波伊姆、洛林·马泽尔及詹姆士·列文的音乐会之旅他开放的风格使他成为古典音乐与青年人之间的使者他这样说道:“我的梦想是,当我二十年后在街头步行时,觉察到所有人都熟悉古典音乐。 ”世界闻名2002年8月31日,由已故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在德国汉堡颁布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郎朗是其第一位得主也是该年唯一得主2003年,美国著名青少年杂志《人物》(teenpeople)评选的“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艺术家。 2004年5月,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并于8月访问非洲,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也是其最年轻的大使2004年10月,郎朗成为2004年度德国留声机音乐先生2004年11月,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州长授予郎朗“2004年度音乐先生”称号。 2004年11月,郎朗正式签约名表品牌劳力士,成为其形象代言人2004年,郎朗正式签约汽车品牌奥迪,成为其形象代言人2004年,世界著名的美国CNN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播出五套郎朗的专题报道美国CBS电视台新闻60分钟播出郎朗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曾经报道过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领袖人物邓小平。 所有美国最著名的POPSHOW都做过郎朗的节目2006年1月27日,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奏了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2006年6月6日,他与三家巴伐利亚交响乐团、多明戈、以及DianaDamrau等音乐家一同在世界杯开幕式前的“三乐团与明星们”中同台演出。 同年,郎朗作出新尝试,推出中国钢琴作品如《黄河协奏曲》的录音,获得一致好评2006年6月5日,作为中国使者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参加德国世界杯开幕演出2006年11月,郎朗成为第一名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转为香港居民(非香港永久居民,保留中国大陆居民身份)的人。 他可在港逗留一年,可以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无需事先得到香港雇主的雇佣,即可在港居留居住满7年后即自动成为香港永久居民2008年2月5日,郎朗最新专辑“郎朗的魔力”在美国首发。 2008年5月他的简体版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首先在中国出版,7月英文版《JourneyofaThousandMiles》在美国出版,12月繁体版《郎朗:我用钢琴改变世界》也在台湾出版2008年8月8日,应邀在“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担任表演者。 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2008年,加入“Youtube交响乐团”同年成立“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2011年1月19日,受邀前往白宫,在总统奥巴马为胡锦涛举办的国宴中进行演奏(成龙、马友友等众多华人知名人士出席)。 其中演奏的一首《我的祖国》来自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岭》主题曲,引起极少数美国右派媒体与部分人士的非议,在隆重举办的国宴中,这首歌曲羞辱了奥巴马与美国人,郎朗在部落格放上在白宫演出的照片,并写说,“而后我又独自演奏了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之一的《我的祖国》。 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和大家分享在白宫的一天”有网友指出在这种场合演奏这样的作品有点“不合时宜”对此,朗朗回应:“别把艺术的选择泛政治化”。 2011年5月12日,获颁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音乐荣誉博士学位,成为历届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中,最年轻的一位音乐家,也是有史以来获此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2011年5月29日,在英国威尔斯首府卡迪夫圣大卫音乐厅举行演奏会。 一名当地华裔手持一束白菊花登台点歌,请郎朗弹奏一曲《风中残烛》CandleInTheWind,郎朗起初欣然同意,但该观众进一步表示,此曲是为了献给六四天安门屠杀的亡灵时,郎朗面色骤变,立刻站起来拂袖而去,并拒绝接受该观众的献花。 2012年5月12日,获颁全球最顶尖音乐学院之一的美国最大的私立音乐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艺术、钢琴演奏、慈善、教育等领域做杰出贡献和对年青一代的广泛影响力。 这是他继2011年获得查理斯王子颁发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博士之后的第二个荣誉博士学位,也是他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学位,更是曼哈顿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亚裔荣誉博士获得者再一次证明郎朗的艺术造诣、艺术成就得到了欧美知名高等音乐学府的充分肯定。 2012年7月27日,获颁德国联邦十字勋章,这一荣誉是为表彰郎朗对德国音乐文化和石荷州音乐节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2年11月14日,获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百家讲坛”证书2013年10月28日,获联合国委任为关注全球教育和平大使,成为目前最年轻的联合国和平使者。
【1974年6月14日】 江青煽动“揪现代大儒”
1974年6月14日(农历1974年闰4月24日),江青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战士批林批孔汇报会”上大讲所谓“儒法斗争史”,要求写文章批“现代的儒”她说:“现在文章很少提到现代的儒,如果有,希望你们提出一篇现在的儒,除了林彪、陈伯达,不提。 以前的不提无神论、唯物论,现在的不提现在的儒,难道我们现在没有儒了吗?没有,为什么反孔老二?现在有没有儒?有很大的儒,蒋介石是总代表6月15日,江青等人与梁效、唐晓文等写作班子成员谈话中再次重复了上述论调几天后,梁效的一个头在迟群等人召集的一个会上说:“注意,大儒不是批刘少奇,也不是林彪、陈伯达。 ”6月17日至28日,江青到天津活动,煽动“揪现代大儒”江青带领迟群、于会泳及“梁效”写作班子等一大批人到天津,在工厂、农村、部队,借宣讲“儒法斗争史”,散布“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谬论,煽动“揪现代大儒”。 6月19日晚7时半至次日凌晨,江青主持召开了1000余人参加的“天津市儒法斗争报告会”,她大讲其“儒法斗争史”,提到从先秦至明清的许多历史人物她并以批刘少奇“进城初期亲自祭过孔”为名,说“你们不要以为社会主义没有儒了,我们党就出了不少的儒”,并露骨他说:“这次运动重点是批‘党内的大儒’。 ”江青在会上指使亲信读一份吹捧江青是“激进派”、诬蔑周恩来是“温和派”的外国电讯,借外国人之口向与会者交底:“中国当前的斗争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温和派和以江青为代表的激进派的斗争”并暗示周恩来就是他们所说的“现代的大儒”。
【1967年6月14日】 西德通过稳定经济法
1967年6月14日(农历1967年5月7日),西德通过稳定经济法。联邦德国成立后,经济上基本采取了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对经济干预不多。 1966年4月发生了经济危机。为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就业,社会民主党人、经济部长席勒提出了《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案》。 1967年6月14日联邦议院予以通过。它成为政府制订五年财政计划和中期公共投资的纲领;同时通过减低税收和提供投资补助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国家还可以通过联邦银行建立经济平衡准备金,根据需要限制贷款、停止支付预算资金等。通过这些稳定经济的手段达到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对外经济平衡和适中的经济增长等目标。 实施此法令后,经济再次出现繁荣。这个法令被称为德国现代中期经济干预的伟大宪章。
【2008年6月14日】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逝世
2008年6月14日(农历2008年5月11日),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教授因病抢救无效逝世。 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还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长期担任全国高校临床专业教材评委主任,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2008年6月14日上午8时46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医学家、武汉同济医院裘法祖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2008年6月14日】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
2008年6月14日(农历2008年5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 该地震造成10人死亡,超过260人受伤,数十人下落不明。测定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与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当。
【1963年6月14日】 苏联第一位妇女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4日(农历1963年闰4月23日),苏联第一位妇女进入太空,中尉瓦伦丁娜-特里什科娃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并环行地球的妇女她乘东方6号太空船在3天内飞行48周一位男性宇航员、空军中校瓦列里-拜科夫斯基称她为“我的太空小姐”。 他乘另一艘太空船与她同时绕地球飞行这两项飞行显然是苏联人计划在外层空间将两艘太空船联接起来的组成部分特里什科娃飞行的大部分内容已用电视向苏联和东欧进行播放柯西金总理通过无线电与她进行了谈话很多莫斯科人为这次飞行而感到骄傲“瓦利亚,亲爱的”,一位小伙子吹着口琴唱道,“你甚至比克里姆林宫还要高”。 茫茫宇宙,无尽太空,充满了未知与神秘,激起了人类无数的幻想人们期盼着有一天可以畅游其间,体会那一片虚空中的真实随着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升空,人们朝着幻想终于走出了第一步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有的甚至将足迹印上了另一个星球——月球。 然而,由于宇宙飞行对体力、智力的严格要求,以及飞行历程中的充满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宇航员”的荣誉只属于男人首次打破男人对宇航员的垄断的是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 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出生于苏联雅罗斯拉夫尔州马斯连尼科沃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其父亲是位拖拉机手,母亲为纺织厂女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捷列什科娃的父亲去世,她的母亲当时只有26岁,和苏联的两千名寡妇一样,在一家工厂工作,抚养着三个孩子小捷列什科娃在一家纺织厂干活,晚上则去夜校学习。 从轻工业函授技术学校毕业后,她开始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青年时代的捷列什科娃有过许多大胆的梦想,但从未想过透过宇宙飞船的舷窗遥望自己的祖国、遥望人类赖以生息的美丽星球捷列什科娃喜欢运动,擅长滑雪和游泳,并且多次横渡过伏尔加河有一次,她去机场看跳伞俱乐部的姑娘们跳伞。 当看到人们从飞机上跳出时显得那么小,她的心跳得格外厉害,并认为自己绝对无法从事这项运动然而就是在那次机场之行后,捷列什科娃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飞行的书籍,她钦佩飞行员驾驶飞机飞上高空的勇气,更为那些在蓝天上同德国法西斯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感到自豪有一次,她在杂志上看到一位黑眼睛姑娘的照片。 这位女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中跳出一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并创下了世界纪录“我也能这样跳吗?”捷列什科娃陷入了沉思1958年秋天,捷列什科娃加入了跳伞俱乐部第一次跳伞时她紧张得闭着眼睛跳下了飞机不过,这次跳伞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几十年后捷列什科娃回忆说:“在空中,我看到白云在飘浮,看到伏尔加河在太阳照耀下闪着银光,树林变成了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当你感觉到气流的强烈冲击时,你会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天空和空气高度带来胜利的喜悦,精彩而辽阔的世界在我的眼前展开。 ”1961年4月1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永恒的荣光捷列什科娃听到这个消息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她和她的朋友们都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位苏联妇女进入太空有一天,当她从报纸上得知加加林也曾在一家航空俱乐部学习过,她立即给航天学校寄去一份申请书。 几个月后,捷列什科娃来到了莫斯科郊外的宇航员训练基地要成为宇航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男学员大都是优秀飞行员或运动员,体能训练对他们来说几乎算不了什么,而捷列什科娃等女学员所承受的压力却要大得多不过,姑娘们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此外,她们还学习了驾驶飞机等各种复杂的技能。 1963年6月14日,捷列什科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驾驶着“东方6号”宇宙飞船绕地48圈,成为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当她睁开双眼,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舷窗外时,她激动地喊道:“我看到了!这是地球,多么美丽啊!你好,宇宙!”捷列什科娃微笑着回忆起她返回地球时的场景:“我降落在一片空地上,顷刻间、有成千上万的人向我涌来他们向我献花,赠我礼品我的女儿和母亲不停地亲吻我我所需要的正是人们的爱。 ”就在这次航天飞行后,捷列什科娃和加加林及其他航天员成了好朋友,并一直保持友谊,不时地聚会捷列什科娃回到了本来的生活节奏,并曾经担任过国际妇联副主席,同时也是苏联妇女大会的秘书长那次飞行是捷列什科娃一生中唯一的太空之旅。 为了更专心地从事挚爱的航天事业,她辞去了俄罗斯政府下属的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的职务,现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高级研究员她被誉为“民族英雄”、“世纪女性”,获得联合国和平金奖、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等,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捷列什科娃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曾有幸成为人类最早开拓航天道路的一员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看到那么多人踏上我们开辟的道路,真让人欣慰”。
【1940年6月14日】 德军举行巴黎入城仪式
1940年6月14日(农历1940年5月9日),德军举行巴黎入城仪式在“福煦大街”,这条给1918年接受德军投降的法国元帅命名的大街上,德军长驱而入把历史颠倒过来1940年6月14日,对法国人来说,他们所热爱的巴黎今夜再也不是不夜城了这天当德军从纽利进入巴黎市中心时,巴黎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德军的坦克穿过协和广场,德军装甲车从爱丽舍宫的绿树浓荫下隆隆驶过在公众场合,法国男女失声痛哭巴黎城大部分空荡荡4天前当政府打点东西奔往图尔时,200万巴黎居民也纷纷逃出巴黎德军从所有政府机关大楼上降下法国国旗,升起了纳粹党旗埃菲尔铁塔和议会大厦上都贴上新的标语,“德军无往而不胜”。 法国军队统率部宣称,他们之所以未经全力抵抗就轻易放弃巴黎,是因为他们使巴黎免遭华沙的厄运而德军对此嗤之以鼻,他们反驳说,法国人根本无力保卫他们的首都信心十足的德国最高指挥机关声称:他们两周内就可以占领整个法国然后他们就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丘吉尔及其英国。 有人提醒那些指责德国狂妄自大的人说,在法德交战仅仅10天之后,德国就占领了巴黎德国方面说,法军撤退时被迫放弃了大量军事装备他们认为由于这次撤退紧接着敦刻尔克大撤返,因此对法国来说损失是毁灭性的德国方面还说,巴黎陷落使法国经济陷于一片混乱同时也抢毁了法军各部之间主要的通讯线路。 在巴黎东北方向,德军沿马其诺防线在猛攻法国军队,并已在该防线的几处突破,目前,从莱茵河到勒阿弗尔,德军战线已推进了30英里德方说他们昨天已占领了勒阿弗尔这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另外l00英里的法国海岸线这次胜利,使英国显得唇亡齿寒德方说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瑟堡巴黎的失守,使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寻求停战的压力增加了。 但眼下这位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责任推给文官政府几天前,保罗-雷诺政府刚刚在卢瓦尔附近安顿下来,今天又宣布放弃图尔显然雷诺政府还准备南迁,立波尔多为都在逃亡路上的难民当中还有内阁的部长们许多平民也在寻找新的安身之处,但这并非易事一些趁机发国难财的人向法国人索取黄金才肯用车运送他们。 德国空军不时向地面俯冲,攻击这些极易捕捉的日标如果法国全部沦陷,英国只能孤军作战了丘吉尔说决定性的时刻尚未到来但只要希特勒的飞机再度袭击英国,决定性的时刻就会到来英国的领导人和百姓,很想知道这个时刻何时到来,同时他们也想知道罗斯福总统何时结束他的孤立主义政策6月14日德军未经战斗进占巴黎。
【1936年6月14日】 章炳麟逝世
1936年6月14日(农历1936年4月25日),章炳麟在苏州逝世。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流亡海外,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结识,立志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替邹容《革命军》作序而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在狱中章炳麟与蔡元培等联合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他再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 1909年在日本重组光复会,与同盟会决裂。1913年宋教仁案后策动讨伐袁世凯,被袁禁锢。“五-四”时期,其革命意志渐渐萎靡,脱离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坚决主张抗日。 晚年在上海以卖文为生,在苏州办国学讲习会。章炳麟一生著述很多,如《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篇》、《章氏丛书三篇》等,在哲学、文学、史学、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很有创见。
【1926年6月14日】 美国画家玛丽·卡萨特逝世
1926年6月14日(农历1926年5月5日),美国唯一获得同欧洲印象派大师共同展出作品特权的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在巴黎近郊逝世,终年81岁。她一直将法国当做自己的祖国,但她的大多数作品却陈列在美国人的家中和美国博物馆里。 卡萨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并就学于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1874年,她定居法国,埃德加-德加成为她的辅导老师,两人有着相似的爱好和见解。卡萨特以其非常独特的、细腻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母亲和孩子。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是《茶桌旁的女士》。
【1868年6月14日】 ABO血型系统的发现者兰德斯坦纳诞辰
1868年6月14日(农历1868年闰4月24日),ABO血型系统的发现者兰德斯坦纳诞辰,奥地利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 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于1943年逝世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这一现象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它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却非常感兴趣,并开始了认真、系统的研究。 经过长期的思考,兰德斯坦纳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血人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 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兰德斯坦纳也因贡献的意义重大,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当时许多人并没有看清楚这项科学发现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所以兰德斯坦纳并没有因此而扬名直到8年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才使他声名大噪。 1908年,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使驻足上前观看,原来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对此医生们都毫无办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能为力。 在绝望的情况下,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兰德斯坦纳不能见死不救,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病儿,似乎觉得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治疗这种病是有一定依据的,只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兰德斯坦纳将这种情况告诉了患儿的母亲,已经绝望的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决定让兰德斯坦纳试一试。 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输到一只猴子身上,待猴子产生抗体之后,再把猴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种抗体的血清,将这种血清接种到病人身上,生病的孩子很快就被救治了兰德斯坦纳从此出了名奥地利医学界人士承认他很有才能,维也纳大学聘请他为病理学教授但兰德斯坦纳最关心的还是血型研究。 他的工作在奥地利不受重视,于是辗转到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医学院做研究员当时以A、B、AB、O四种血型进行输血,偶尔还会发生输同型血后自然产生溶血现象这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1927年,兰德斯坦纳与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共同发现了血液中的M、N、P因子,从而比较科学、完整地解释了某些多次输同型血发生的溶血反应和妇产科中新生儿溶血症问题兰德斯坦纳的杰出贡献对于人类血型的杰出研究成果不仅为安全输血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1777年6月14日】 美国采用星条旗作为国旗
1777年6月14日(农历1777年5月10日),美国采用星条旗作为国旗美国国旗,由大陆议会正式批准的第一面正式国旗是星条旗旗杆一侧上方蓝色的矩形里有13颗星,但星星的排列方式却是不确定的,已知有若干种图型。 国旗的设计者霍普金森(FrancisHopkinson)议员可能想把这些星星安排成一个圆形,象徵(用国旗法的字眼来说)“一个新的星座”.如今普遍把那种图型称为“贝齐·罗斯旗”(BetsyRossflag),不过罗斯的后人们宣称,说她制作了第一面星条旗并使用了圆形图型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普遍采用的星星排列是4-5-4或3-2-3-2-3,但也存在其他变化样式新的星条旗组成了1777年9月11日在布兰迪万河战役(BattleoftheBrandywine)中携带的军用彩色旗的一部分,或许这是它第一次用于这种用途。 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还有一个包含了50颗白色小五角星的蓝色长方形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间纹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国时的13块殖民地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真理,蓝色则象征正义。 这面旗帜俗称“星条旗”(StarsandStripes),正式名称“合众国旗”(TheFlagoftheUnitedStates)它在正式成为美国国旗后曾经过28次修改国旗是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所保障的所有自由的象征大多数时候它还是个人自由的象征。 1645年--在英国内战中,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主力军队在内斯比战役中被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率领的国会军队打败美国国旗。
【1645年6月14日】 英国“新模范军”在的西比大败王军
1645年6月14日(农历1645年5月21日),英国“新模范军”在纳西比大败王军。 1642年8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直布“讨伐议会”,挑起第一次内战。内战初期,议会军失利。但在1644年的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骑兵取得了重大胜利。 1645年,议会授权克伦威尔组成一新模范军”。同年6月14日,在英格兰北安普敦西北部一个古老的山庄纳西比进行了一场殊死决战。10点半,在查理一世亲临督战下,王军全线出击,一度占有优势。关键时刻,克伦威尔率领骑兵,迅即从山丘顶上冲向正在列队爬坡的王军。 新军勇士手持马刀,勇猛砍杀。经过3小时激战,王军死伤1000余人,被俘5000余人。新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了王军主力,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1276年6月14日】 南宋赵罡继帝位于福州
1276年6月14日(农历1276年5月1日),南宋赵罡继帝位于福州。宋端宗赵是(1269-l278)为宋恭宗庶子,曾受封为建国公。宋恭帝继位后封其为吉王。 1276年(德祐二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赵是被封为益王,并逃至福州。6月14日(五月初一日),丞相陈宜中等在福州接位于福州,改元景炎,母杨淑妃同听政。 元军人福建后,他逃至海上。海船停泊在广东惠州附近,在海上流亡。 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赵是到达井澳时,因遭遇飓风而患病。 1278年5月,赵是在广州湾的砚洲病逝。
【1943年6月14日】 英军攻克西西里的三个岛屿
1943年6月14日(农历1943年5月12日),英军攻克了西西里的三个岛屿。 在过去的三天里,他们已经占领了突尼斯与西西里海岸之间的三个起踏脚石作用的岛屿。最重要的是经过一昼夜的轰炸袭击,潘特莱里亚岛于星期五被英军占领。盟国空军将利用该岛的简易机场和马耳他、突尼斯的简易机场为已经计划好的对西西里的进攻提供空中掩护。 另外,两个较小的利诺萨岛和兰佩杜萨岛也已落入盟军的手中。
【1936年6月14日】 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
1936年6月14日(农历1936年4月25日),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章太炎,名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新方言》、《文始》、《小数答问》、《国故论衡》等,都编入了《章氏丛书》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精湛研究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园丁鲁迅就曾经听过他的课,赞扬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作为一个民主斗士,章太炎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富强,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一生中虽然也曾有过消沉和迷惘,但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是泾渭分明。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时,章太炎毅然从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出走,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运动,但是反对康有为神化孔子,反对把康有为捧为"南海圣人"的封建做法,初步显示了他的民主精神。 当维新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康有为以保皇党首领的身份反对革命的时候,章太炎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正气凛然地宣告与改良派彻底决裂,并且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论点,痛斥保皇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了革命是最好的出路。 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是章太炎革命论述中最光辉的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壮举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太炎曾一度消沉,他单纯治学聊以自慰,“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但他那反帝爱国的心灵,仍几度撞出耀眼的火花。 1914年2月,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的野心日益暴露,章太炎起来反对,他把袁世凯以前授给他的大勋章当扇坠,跑到总统府,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九·一八”事变以后,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直到1936年临终前,他还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 章太炎是一位杰出的有着反帝爱国思想的革命家,坚持真理是他反帝爱国的力量源泉。
【1905年6月14日】 “波将金号”起义
1905年6月14日(农历1905年5月12日),“波将金号”起义爆发。俄国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的士兵,在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的影响下,为抗议沙皇政府的恶劣待遇,举行了起义。起义中的水兵严惩了他们最痛恨的军官,并选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 第二天,他们在舰上竖起革命红旗,将军舰开往敖德萨。当时正值总罢工期间,但起义者轻信了一些反动军官和新任军舰指挥官的叛变,加之敖德萨的社会民主党委员会中孟什维克占多数,没有对起义军予以支持,从而失去了与罢工工人汇合的机会,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翌年,起义官兵被引渡给沙皇政府,并有许多士兵被处以重刑。“波将金号”铁甲舰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表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在列宁的革命策略指导下,逐步地走向了高潮。正是在革命高潮的冲击下,沙皇专制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军队开始动摇,公开转向革命。 列宁对这次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组织革命军队核心的一次尝试”。
【1920年6月14日】 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逝世
1920年6月14日(农历1920年4月28日),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可能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谢世,享年56岁。韦伯是以其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贡献而闻名的。 1905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挑明了加尔文派苦行主义与新兴现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宗教》、《印度宗教》和《古犹太教》诸书中,他阐明这种极重要的联系正在消失。 在方法论领域,韦伯创导了“理想型”概念,归纳概括出一些可用来相互比较的历史的模式。 韦伯在政治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有关社会阶层和官僚政治的新理论。他的结论是,西方现代文明最有意义的发展是生活的合理化。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6月14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