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6日】 精神病学先驱卡尔·吉斯塔夫·荣格去世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 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并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职位。他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799年6月6日】 俄国诗人普希金诞辰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1837年1月29日)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
【1928年6月6日】 陈独秀次子陈乔年遇害
陈乔年(1902年-1928年6月6日),安徽安庆人,陈独秀次子,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1915年先后在上海法语补习学校、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 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秋,被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 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遭到上海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陈乔年等被捕。 6月6日,陈乔年和郑复他、许白昊在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575年6月6日】 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两国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 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1950年6月6日】 邓小平要求克服西南区党内的不良倾向
1950年6月6日(农历1950年4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会议上作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邓小平结合布置即将开始的全面整风工作,分析了西南地区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克服措施。关于整风的目的,邓小平说:“这次整风主要是查思想、查作风,看我们的同志对党的革命事业抱什么态度,在各种运动中是否执行了党的政策,是否联系了群众,工作是否做得那样好,是否合乎毛泽东思想。”其目的是“经过整风,克服思想上政策上的混乱现象,达到思想上的统一,政策上的统一,使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对于西南地区党内的不良倾向,邓小平指出:“目前我们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在西南来说,这个问题比之其他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具体例举了西南工作中存在的典型事例,并表示“由军队和老区来的3万名干部,到新区做地方工作,都是新干部”。邓小平强调:“这3万人的作风正不正,根扎得正不正,就看他们能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联系群众、自我批评。”他指出,沾染这种作风的人,“不可能完成任务,其结果一定是损害党的工作,损害党的信誉”。 邓小平还提到,西南地区还有两个错误倾向: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和正在发展的蜕化、腐朽思想。他在报告中指出这些都需要在整风中加以克服。 关于克服不良倾向的方法,邓小平提出了以下几点: 1. 认真开展整风,并避免过去的缺点,着重启发诱导。 2. 根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犯错误的同志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3. 在整风的基础上把党公开,让群众来监督批评。 4. 严格党的支部生活,建立和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 5. 搞好学习,认真建立学习制度,加强对学习的领导。 邓小平还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会议上作了进一步阐述。
【1949年6月6日】 司徒雷登与中共再次接触
1949年6月6日(农历1949年5月10日),中共代表黄华与美方代表司徒雷登举行第二次晤谈,重申愿意和美国及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 司徒雷登不肯表示将停止援蒋,宣称中共应意识到外国大使馆继续驻南京是一种发展。他请求民主党派陈铭枢与中共联系,并转达美方五点意见及四个文件。 五点意见包括: 1. 认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存; 2. 关心由中共控制政府的人权状况,以及是否进行暴力式的世界革命; 3. 对中共外交政策表示关切; 4. 担忧中共经济关系不鼓励与美国通商; 5. 建议等待观察,并强调留在南京的外国使团首长的重要性。 四个文件解释了与美国保持关系对中共的重要性和利弊。6月11日,陈铭枢赴北平向中共领导人传达这些意见和文件;23日返回并转告司徒雷登已成功接触毛泽东、周恩来,谈话令人满意。 6月中旬,司徒雷登请求去北平出席燕大毕业典礼,黄华通知他毛泽东、周恩来欢迎他前往。第二天,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请示。他表示此行可以解释美国政策,分析了不利因素后,杜鲁门否决了他的提议。
【1982年6月6日】 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全面入侵 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1982年6月6日(农历1982年闰4月15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全面入侵,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当天,约9万兵力的以军入侵部队在战斗中推进到贝鲁特。6月3日傍晚,以驻英大使被恐怖分子暗杀,4日,以色列空军即袭击设在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按照预定计划,以军分三路侵入黎巴嫩。 至13日,占领黎四分之一领土,攻占了巴解组织的大部分基地。6月9日开始,以军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摧毁了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 从6月14日起,以军包围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1万2千名巴勒斯坦战士被迫于8月21日至9月1日先后撤离。 叙利亚部队也于8月30日起分批从贝鲁特西区撤走。9月18日,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内的1千多名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 9月19日,以军被迫撤出贝鲁特西区。 翌年9月,以军撤出黎中部阿莱山区和舒夫山地,但继续占领黎南部2千2百平方公里土地。1984年11月以色列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被迫放弃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 约9万兵力的以军入侵部队在战斗中推进到贝鲁特阿拉法特。
【1979年6月6日】 国务院正式承认基诺族为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
1979年6月6日(农历1979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基诺族为我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洛克是基诺族同胞世代居住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香蕉、木瓜等水果。 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在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大象、犀鸟、飞猴等珍禽异兽。相传基诺人的先辈是三国时期随孔明南征而来的一支人马,因行军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诸葛亮赐给他们茶、棉种子,他们在此定居并以种茶棉为生。竹楼的屋顶建成了孔明帽子的式样,反映了古代基诺人与汉族之间的亲密关系。 1949年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和崎岖的道路,基诺族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依赖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方式维持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因毁林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生产力低下,广种薄收,长期靠返销粮食、救济金和贷款生存。 改革开放改变了基诺山的面貌。这里建成了科技培训中心、中学、小学、商店、乡政府等新式建筑;90%以上的寨子通公路,许多地方通电和自来水。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普通人家。基诺族人民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发展教育,实现了每个寨有初小,村有高小,乡有中学的教育网络。 1980年后,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基诺人改变生产习惯,由“以粮为纲”转变为“以林为主、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他们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助力基诺族腾飞,如今享受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权利的基诺人正与兄弟民族一道向着进步、繁荣的明天迈进。
【2013年6月6日】 美国“棱镜门”事件
2013年6月6日(农历2013年4月28日),美国监听计划被曝光。 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提供了两份绝密资料。这些文件揭示了“棱镜”项目,该项目自2007年起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直接进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九家国际网络巨头的中心服务器以收集情报。 6月5日,《卫报》率先报道了威瑞森公司每天必须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次日,《华盛顿邮报》披露了“棱镜”项目详细信息,包括NSA和FBI监控美国公民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秘密资料的行动。这一消息引发了公众强烈反响。 批评者认为这项计划侵犯了公民的基本隐私权,并指责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监听活动。保护公民隐私组织对此表示谴责,称无论政府如何辩解,这些项目都严重侵犯了个人权利。 2014年3月,斯诺登爆料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是美国的秘密监控对象之一。他提供的记录详述了美国对全球和中国进行秘密监听的行为,包括窥探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侵入雅虎与谷歌的数据中心网络等。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他的动机:出于对隐私权的担忧,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揭露这种无孔不入的监控。他表示:“我不想生活在任何行为都被记录的世界里。” “棱镜门”事件回顾: - 曝光(2013年6月6日):美国当局被曝监听民众通讯。 - 披露(2013年6月9日):斯诺登向《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提供秘密文档。 - 现身(2013年6月10日):斯诺登接受视频采访,随后离开香港。 - 起诉(2013年6月21日):美国联邦检方对斯诺登提出刑事诉讼,并要求香港逮捕他。 - 庇护申请(7月初至8月底):斯诺登先后获得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等国的人道主义庇护提议,但最终未实施。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自2007年起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此项目针对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海外客户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进行深度监听和资料收集。
【1996年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1996年6月6日(农历1996年4月21日),全国爱眼日 1992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设立爱眼日,倡议得到响应并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爱眼日”。 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2014年6月6日是第十九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
【1994年6月6日】 西北航空公司一客机失事 160人遇难
1994年6月6日(农历1994年4月27日),中国西北航空公司2303号航班在执行西安至广州飞行任务时,在8时23分于距离西安东南30公里处坠毁。 飞机上共载有160人,包括146名乘客和1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据透露,在遇难的146名乘客中,国内乘客有133人,外国乘客9人,香港乘客3人,台湾乘客1人。
【1986年6月6日】 苏联一箭八星发射成功
1986年6月6日(农历1986年4月29日),苏联使用一枚火箭一次性成功发射了八颗卫星,所有卫星均沿预定轨道正常运行。
【1985年6月6日】 香港海外信托银行宣布停业
1985年6月6日(农历1985年4月18日),香港海外信托银行宣布停业。 海外信托银行(Overseas Trust Bank,OTB)是香港一间已被收购的华资银行,成立于1955年,由祖籍福建厦门的张明添创立,并于1972年10月在香港上市。 1979年,“多米尼加财务公司”的主席叶桩龄与海外信托银行高层达成协议,将其收到的美元支票售予海托。随后几年内,因周转不灵令支票轮崩溃,银行高层及商人串谋以虚假借贷掩饰亏损情况。最终由于资金缺口过大无法掩盖,导致银行面临倒闭危机。 1985年6月6日,海外信托银行高层宣布因假账引发严重财务问题而停业,并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政府为稳定市场信心,下令暂时关闭该行并动用三十亿元外汇基金接管,同时委任新董事局入主银行。两天后,银行恢复正常营业。 次日,立法局召开特别会议通过相关法例,确保海外信托银行继续运作。随后政府聘请专业会计师和警务人员全面调查此案。1986年3月,香港廉政公署与警方组成联合专案小组深入调查长达一年四个月。1987年5月中审结,涉案人士被判入狱2至6年不等。 此事件对银行创办人以及著名银行家曹耀先生造成重大打击,但其爱侄曹家道在早期已离开该行,得以幸免牵连。政府于1993年以44.57亿港元将海外信托银行出售给国浩集团附属的道亨银行。 2001年4月,星展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包括旗下的道亨银行及海外信托银行在内的整个香港道亨银行集团。2003年7月21日,星展宣布三家银行完成合并并更名为星展银行(香港),至此“海托”名称成为历史。
【1969年6月6日】 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成立
6月6-8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民族、民主及和平力量联盟与越南南方的其它爱国力量一起,在解放区召开越南南方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建立越南南方共和制度,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和政府顾问委员会。 政府主席为黄晋发,顾问委员会主席为阮友寿。该政府指导和解决越南南方共和的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统一领导各级人民革命委员会,把越南南方的抗美救国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同情,并得到近30个国家的承认。
【1975年6月6日】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
1975年6月5~6日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举行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部长级会议上决定建立的经济联合组织至1993年成员国有69个。 宗旨是:保证实现《洛美协定》的目标;在成员国之间以及全体发展中国家之间促进贸易、经济等联系,加强经济合作,推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主要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和大使委员会,秘书处协助上述机构进行工作。各国部长授权大使委员会研订计划,以加强成员国之间在贸易、工业、运输、电讯等方面的合作。
【1950年6月6日】 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方针
1950年6月6日(农历1950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这一方针旨在确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毛泽东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面临着复杂的斗争和许多困难。敌人包括:第一,帝国主义;第二,台湾、西藏的反对派;第三,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第四,地主阶级;第五,设立在内地的教会学校和宗教界的反对势力。 这场斗争非常激烈。革命胜利后,社会经济改组及战争破坏使得阶级关系紧张,失业工人、知识分子、小手工业者以及农民对政府产生了不满或不同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并明确当前总的战略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和西藏,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为了孤立并打击敌人,毛泽东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一)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二)解决失业问题,拿出20亿斤粮食帮助失业工人;(三)实施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让农民支持政府;(四)为小手工业者寻找出路以维持其生活;(五)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改造;(六)团结少数民族,在条件不成熟时避免急躁的社会改革。 毛泽东强调,“不要四面出击”,这样做可以减少敌人的数量,使党和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挑战。他认为,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使工厂、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支持政府,从而孤立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台湾西藏反对派及帝国主义。 “我们的政策就是这样,战略策略方针就这样,三中全会的路线就是这样的。”
【1966年6月6日】 梅雷迪斯在人权游行中遭枪击
1966年6月6日(农历1966年4月18日),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第一位黑人大学毕业生詹姆斯-梅雷迪斯为了唤醒黑人民众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打消黑人在生活和旅行中的恐怖心理,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出发,不带武器,进行一次返回家乡密西西比的杰克逊市的长途跋涉。这次远走,要经过密西西比州中最为偏僻、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一些地区,行程共计220英里。 一个闷热的下午,当他走在51号公路上时,突然一声枪响,路边丛林中有人叫喊“我只要詹姆斯-梅雷迪斯!”随之梅雷迪斯身上连中数枚短枪子弹,这位第一个被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大学接纳的黑人躺在美国51号公路的血泊中。他的同事们急忙把他送进附近的一家医院,在那里,外科医生从他的颈肩背中取出弹片。 枪击发生后,警察立即逮捕了一个嫌疑者--一个40来岁的白人男子。他承认进行了伏击,但没能解释这样做的动机。在他被送进医院后,包括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内的18000人最后完成了这次进军。25日,梅雷迪斯痊愈后,又参加了游行队伍,走在杰克逊附近。他们继续为结束种族歧视而斗争。 詹姆斯痛苦地爬向路边。
【1963年6月6日】 霍梅尼在伊朗暴乱中被捕
1963年6月6日(农历1963年闰4月15日),霍梅尼在伊朗暴乱中被捕。当暴乱从德黑兰向其他城市蔓延时,30多名穆斯林宗教领导人被逮捕,其中包括阿亚图拉-霍梅尼。 伊朗保守官员说,霍梅尼与其他人正企图颠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的政权。德黑兰的战事越来越激烈。 国王和他的家属逃到萨阿达巴德的夏宫。据称什叶派民众已被宗教领导人招募入伍,并进行收买。但宗教领导人反对国王的土地改革和给予妇女的新权利,3个没有带面纱的妇女被一暴徒残杀。
【1950年6月6日】 日本赤色整肃开始
1950年6月6日(农历1950年4月21日),美国占领当局下令镇压日本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史称赤色整肃。 美国为推行“冷战”政策,使日本成为反共堡垒,秘密制定整肃赤色分子的计划。1949年实行“道奇路线”,整顿行政和企业人员,重点清洗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 1950年5月3日麦克阿瑟发表暗示共产党为非法的声明,6月6日和7日又先后指令吉田茂政府剥夺24名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和《赤旗》报27人的公职,并出动警察包围日共总部。6月26日命令《赤旗》报停刊30天。 7月28日又在报刊、广播电台等机构推行整肃,随后扩大到政府机关和民间企业。被裁减的日共党员及同情者达2万1千多人。日共被迫转入地下进行斗争。
【1957年6月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紧进行整风的指示》
1957年6月6日(农历195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紧进行整风的指示》。这个指示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 其主要内容是: 一、大放大鸣的方法的整风,应立即加紧进行。 二、大字报是一种好形式。 三、可以锻炼党团员及中间派群众。 四、要动员各民主党派及社会人士大放大鸣,使建设性的批评与牛鬼蛇神都放出来。
【1933年6月6日】 苏区作出扩大红军百万决议
1933年6月6日(农历1933年5月14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执行中央局2月8日紧急决议中提出的“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和“动员所有模范营模范赤少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的号召。 提出要通过以下措施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彻底实行优待红军条例、加紧政治动员、采用突击方式以扩大红军、有计划地领导和动员赤少模范队整个组织加入红军。
【1939年6月6日】 日军攻占汕头
1939年6月6日(农历1939年4月19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占汕头。21日凌晨2时,日军飞机20余架、战舰汽艇40余艘,掩护第一〇四师团之第一三七旅团及海军陆战队共约万余人,在汕头海岸新津港、浮州附近登陆。 第四战区独立第九旅旅长兼汕头警备司令华振中只以地方团队进行抵抗。该旅则撤出防线。22日,日军攻占了汕头。 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对记者发表谈话:敌军攻占汕头,就军事上之意义而言已无价值。日军占领汕头的主要目的为“侵夺各国在太平洋沿岸之权益,驱逐欧美在中国之势力”。
【1932年6月6日】 各界呼吁国共停止内战
1932年6月6日(农历1932年5月3日),各界呼吁国共停止内战,《国闻周报》载文介绍了废止内战大同盟的背景和意义。 文章指出:废止内战是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酝酿已久。近期这一运动的主要动机源自吴达诠于6月17日晚应邀在上海地方维持会发表的一次沉痛演讲。他强调对外长期抵抗需要从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建设,但最大的障碍是国内战争。他认为国内民生状况已极其脆弱,若再有内战爆发,将导致崩溃,并可能重演历史上惨剧。 段芝泉在谈话中提到:近年来四民失业和生产的萧条直接原因是政府内部问题,而间接原因则是不断发生的内战加剧了这些问题。他强调,中国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修明内政,人人对此都明白且认同,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废止内战。此外,他还指出面对外患紧迫时更应重视国内事务。 张伯苓在谈话中表示:废止内战是全国人民的共识,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在此一致对外的情况下,在良心上没有一人不支持这项运动。他提到唯一值得怀疑的是这一行动的效果如何,但只要大家共同加入,效果立即显现,无需过多疑虑。 北京、平津汉济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商会、同业公会、银行公会、教育机构等团体和个人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废止内战的大同盟中来。
【1936年6月6日】 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
1936年6月6日(农历1936年4月17日),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朱德、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关向应同张国焘分裂党、反对党中央的错误进行了斗争。 6月10日,张国焘复电中央,表示同意6月底北上,但准备向夏河、兆河西北行动,企图在青海、甘肃、新疆边远地区另创一个局面。
【1875年6月6日】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诞辰
1875年6月6日(农历1875年5月3日),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生于北部吕贝克市,是亨利希·曼的弟弟。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涵盖长篇和中短篇作品,并且获得了多种文学奖项,其中包括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布登勃隆克一家》(1901)是托马斯·曼的成名作,副标题为《一个家庭的没落》,通过两个资产阶级家庭的竞争,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长篇小说《魔山》(1924)、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以及短篇小说《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威尼斯之死》(1912),都因其深刻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精神危机而享有盛誉。 在三十年代以后,他以历史人物和《圣经》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25)、《洛蒂在魏玛》(1939)和《浮士德博士》(1947)。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触及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社会问题。 托马斯·曼的未完成长篇小说《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1954),通过自我嘲讽的方式描绘艺术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衰败的观点。希特勒上台后,他被迫流亡瑞士和捷克,并最终移居美国。由于反对麦卡锡主义,他在1952年再次迁居瑞士,直至1955年去世。
【1236年6月6日】 南宋文天祥诞生
1236年6月6日(农历1236年5月2日),南宋文天祥诞生,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末大臣宝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并次年调任知赣州。得知元军渡江的消息,他立刻组织起兵勤王。 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降。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但被扣留并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并包围赣州。然而他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妻子也被俘虏。他只好撤退至循州、南岭,在潮州和惠州继续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后转移海丰。在五坡岭再次被出卖,落入元军手中。次年正月,他在零丁洋写下《过零丁洋》,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明宁死不屈的决心。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北上,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和瀛国公宋恭帝先后劝降未果。他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表明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就义,终年四十七岁。他与张世杰、陆秀夫并称为“宋亡三杰”。
【1644年6月6日】 清朝八旗军进驻北京
1644年6月6日(农历1644年5月2日),清朝八旗军在睿亲王多尔衮的统领下到达北京。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退至北京。6月3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极称帝。6月4日,李自成下令焚毁紫禁城宫殿和各门城楼,并率领大顺农民军撤出北京。6月5日,清朝八旗军到达通州。 6月6日(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二),八旗军进朝阳门进入紫禁城。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跪迎多尔衮。随后,多尔衮命兵部传檄天下:剃发降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故明诸王归顺者,不夺其爵;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6月8日,清军进占京师。 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作出重要贡献,并对满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历史演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日益明显,严重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清朝入关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八旗军的战斗力极高。在清定都北京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称驻京八旗;另抽出一部分派驻全国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系统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他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后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组织。 清军入关前,满洲八旗子弟兵有很强的战斗力,自幼苦练骑射。连年战争使他们一直保持着尚武风尚,并按时操练。但随着全国平定,八旗兵以征服者自居,日渐骄横、享有特权、养尊处优,导致逐渐丧失战斗力。 至清末,八旗制度军政久弛已成常态,不少驻防的八旗士兵染上鸦片烟毒,暮气沉沉。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八旗制度共存在296年。
【1042年6月6日】 宋仁宗建大名府为北京
1042年6月6日(农历1042年5月16日),宋仁宗建大名府为北京大名府。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府,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辖6个镇和14个乡,共有651个行政村,人口73万。 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拥有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和马夹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种植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以及各类干鲜果品。 大名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战国时期归魏国;秦朝是东郡的一部分;汉代则属于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改名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1024年)这里成为陪都,并被称为“北京”。元、明、清时期分别为路、府和道的所在地,清代曾是直隶省的第一省会。 解放后,一度设立过大名市。当地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几度繁荣昌盛。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以及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众多历史遗迹,为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国时期设阳平郡;北周时称魏州;唐初设立天雄军治所;五代时期,先是兴唐府,后改名为广晋府,又变为天雄军。北宋汉朝再次改为大名府,并在宋仁宗时期建为北京,金朝称为大名府路;元朝则改称大名路;明朝恢复了大名府的名称,清朝沿用此地名且属直隶省管辖范围直至民国废除。 “大名府香油”是当地著名的经济特产。
【1894年6月6日】 为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淮军在牙山登陆
1894年6月6日(农历1894年5月3日),清朝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叶志超、聂士成率淮军2400人在牙山登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大路政策”,目标是侵略朝鲜和中国。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逐渐沦为殖民地。朝鲜人民不甘心做奴隶,在189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 东学党的创始人崔济愚以宗教形式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1893年,朝鲜发生严重灾荒。1894年1月,东学党领导人权俸准领导农民起义,攻占古埠郡衙,并活捉郡守。 起义军攻占郡城后建立革命政权执纲所,提出“灭尽权贵”、“逐灭委意得”的口号。3月,农民军击溃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并乘胜前进。4月底,一举攻占南方重镇全州,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面对迅猛的革命风暴,李氏王朝惊恐万状。他们一面假意同意农民军提出的平分土地等十二条要求,另一面又请求中国清朝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则阴险地怂恿中国出兵,以便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于6月出兵朝鲜,而日本也马上跟着派兵登陆,并很快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起义军内部分裂了。以全俸准为首的一派主张直捣汉城,推翻李氏王朝,驱逐日寇;另一派则由崔时亨领导,宣扬儒道,提倡仁爱。10月,全俸准毅然率领部队向汉城进军。然而,到了11月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12月全俸准被俘并壮烈牺牲,起义最终被镇压。 东学党起义是朝鲜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虽然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和朝鲜反动当局镇压下去了,但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革命精神。
【1942年6月6日】 伪满公布《国民储蓄法令》
1942年6月6日(农历1942年4月23日),伪满公布《国民储蓄法令》,强力推行储蓄义务制,且不得支取。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伪满政权秉承其主子日本之意,以溥仪的名义发布所谓“时局诏书”,要求伪满“举国人而尽奉公之诚,举国力而援盟邦之战”。 为了达到伪满成为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基地的目的,伪满洲国的一切措施都集中到战时紧急物质的生产和对日扩大支援上。战时经济所需资金成倍增长。 伪满政府为了进一步搜刮民财,支援日本的侵略战争,除了扩大的公债的发行,增加税金外,又于同年12年10日,开始了“岁末之国民储蓄实践旬”活动,把所谓的国民储蓄运动推向进一步发展阶段。伪兴业银行在伪经济部的委托下,“为达成全国民实践储蓄报国运动,而实行有奖储蓄”,发行了“第九回有奖满洲储蓄债券”。 1942年6月6日,伪满又公布了《国民储蓄法令》,强力推行储蓄义务制,且不得支取。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6月06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