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13日】 周恩来重申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选举朱德为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并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人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
【1908年1月13日】 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是清政府与英德银团签订的合同。1899年5月签订了借款草约,1908年1月13日又签订了“正式”合同,后来还订立了《续借款合同》。 主要内容为:借款980万英镑;英、德各派一人任总工程师;英德银团代办筑路材料,并享有借款优先权。英、德自此控制津浦铁路,并加强了在华北的侵略势力。
【1599年1月13日】 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英国诗人斯宾塞去世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年-1599年1月13日),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用词典丽、情感细腻、格律严谨、优美动听,对后世的英国诗人,包括弥尔顿、马洛、雪莱、济慈等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 他在长诗《仙后》中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后被称作“斯宾塞诗节”。
【1945年1月13日】 苏浙军区成立
新四军苏浙军区,是1945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苏中、淮南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 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县温塘村正式成立,统一整编苏浙皖边区的新四军部队。 4月,叶飞又率部南下编入苏浙军区。
【1953年1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议指出,于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制定宪法。 为了进行起草宪法的工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
【1967年1月13日】 多哥解放日(推翻格鲁尼兹基政府)
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托管的西部多哥并入加纳。1956年8月东部多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4月27日独立,定国名为多哥共和国。 1961年4月,多哥共和国举行大选,多哥统一党的奥林西欧当选为总统,宣布不参加“法兰西共同体”。 1963年1月13日,多哥发生军事政变,与法国有矛盾的奥林西欧被杀,成立了由格鲁尼茨基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同年5月,多哥举行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以及批准新宪法的公民投票,格鲁尼茨基当选为总统。 1967年1月13日,多哥军队在艾蒂安·埃亚德马中校指挥下发动政变,罢免格鲁尼茨基,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并组成了临时政府。4月,埃亚德马自任总统,并组成新政府。5月,宣布解散所有政党。 1967年1月13日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多哥共和国国家解放日”。
【1982年1月13日】 波托马克河空难
波托马克河空难发生于1982年1月13日。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喷气式飞机在一次猛烈的暴风雪中坠落在华盛顿特区冰封的波托马河中,导致78人丧生。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局的调查员表示,这次意外事故的原因不明。没有证据显示该空难与5个月前政府大量解雇塔台控制员事件有关。 空难中只有5人幸免于难,其中包括4名乘客和1名乘务员。
【1997年1月13日】 假冒他人名义走私“洋垃圾”威廉·平·陈受制裁
1997年1月13日(农历1996年12月5日),假冒他人名义走私“洋垃圾”的美国人威廉·平·陈受制裁。 威廉·平·陈(WILLIAMPINGCHEN),又名比尔·陈(BILLCHEN),中文名陈平一,男,56岁。原系中美合资上海统一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5年7月至12月期间,威廉·平·陈无视上海市环保部门的警告和公司中方人员的反对,以营利为目的,假冒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安徽公司和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名义,将我国禁止进口的废物谎称为废纸、混合纸。先后5次通过海运将装有238吨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和少量医用废物的16只集装箱从美国运抵上海市吴淞港和外高桥港区。 上述“洋垃圾”经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和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检验,含有大量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和少量医用废物。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海关查获此案。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12月2日对威廉·平·陈走私“洋垃圾”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派员旁听了庭审。法庭审理认定,威廉·平·陈冒用他人名义,谎称货物名称,未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从美国进口我国禁止进口的废物238吨,严重危害了我国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法庭以走私罪判处威廉·平·陈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同时附加驱逐出境。
【2001年1月13日】 中美洲发生7.6级地震 萨尔瓦多死亡355人
2001年1月13日(农历2000年12月19日),萨尔瓦多国家警察总局发言人贝尔特兰宣布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增至355人,另有1077人受伤,7934处房屋被毁,约1.7万建筑物受损。贝尔特兰说,震区的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仅在中部拉利伯塔德省圣特克拉市一个因山体滑坡被埋的居民区内,救援人员已挖掘出170具死难者尸体。 据报道,萨尔瓦多总统弗洛雷斯14日在内阁成员和各国使节陪同下视察了中部和东部受灾严重的乌苏路丹和圣米格尔地区。他在视察中要求当地居民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并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援助救灾工作。 另据报道,13日中美洲发生里氏7.6级地震后又多次发生余震。这次强烈地震还造成危地马拉6人死亡、10人受伤,28处房屋受损以及6条公路遭到毁坏。
【2006年1月13日】 国家一级导演张刚逝世 享年74歲
2006年1月13日(农历2005年12月14日),国家一级导演张刚逝世,享年74岁。 张刚打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最长的“阿满”系列,一度风行全国。而在辞世之际,这位“阿满之父”刚刚完成其第25部阿满系列——《风流羊角镇》。
【1993年1月13日】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订
1993年1月13日(农历1992年12月21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订。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代表中国在公约上签字。经过长达24年的谈判,《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约大会于1993年1月13日下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 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政府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大多数国家在公约上签了字。中国外长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多边裁军协议,涉及到全面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因此,签约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际社会寻求对其有效控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早在1899年及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上,就达成一致协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含毒剂的炮弹。然而这些早期的协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撕毁。 一战期间,化学武器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出于对化学武器的憎恨,国际社会经过努力于1925年达成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和其它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然而,《日内瓦议定书》先天不足,未能有效禁止化学武器的生产和储存。 致使所有缔约国均有权保存化学武器,并且其中不少缔约国还宣布保留进行报复性使用和非缔约国使用的权利,导致化学武器禁而不止的局面。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签署经历了24年的艰难谈判历程。为早日达成公约,1978年的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把化学武器公约谈判列为多边裁军谈判最紧迫的任务。 此后,国际社会又进行了多次努力。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有关国家互相指责,谁也不愿履行销毁各自化学武器的义务,导致公约谈判步履艰难,进展甚微。 直到90年代初,国际形势剧变,公约谈判进程才出现转机并最终达成协议。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有严格的核查制度,规定任何缔约国不得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任何拥有化学武器的国家应在10年之内全部销毁其所拥有的化学武器及其生产设施。 缔约国应负责销毁其遗留在另一国领土上的所有化学武器。实现公约这些宗旨有助于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彻底消除化学战的威胁。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达成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人类朝着无化学武器世界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公约的宗旨与目标的实现仍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1988年1月13日】 蒋经国在台北逝世
1988年1月13日(农历1987年11月24日),蒋经国在台北逝世。 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1920年,他就在上海著名的万竹小学就读,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他进行照料。 1925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导致十七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随后,他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 1928年秋天,蒋经国回到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935年,他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合,后者后来改名叫蒋方良。1936年1月,他在《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 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一共生活了12个年头。回国后,他的父亲安排他读古书“补课”和“洗脑筋”,还叫他阅读《总理全集》等书籍。上海沦陷以后,他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并于1938年被任命为赣县县长。 从1939年起,蒋经国先后担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尽管未取得显著成绩,但他在1944年担任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并参与了其父蒋介石发起的10万青年从军运动。 1945年春天,蒋经国跟随行政院长宋子文赴苏联谈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签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任命为东北行营外交特派员。此后,他一直控制“三青团”,成为国民党一个派系的首脑,并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下野”以后,蒋经国陪着父亲退居溪口,后来在成都登机飞往台湾。在台湾,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台湾国民党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院长等。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后,台湾成立了“蒋经国治丧委员会”,并于1月30日举行了遗体大殓仪式,并将遗体安放在桃园县大溪镇准备将来运回大陆安葬。 我国领导人对他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在1月14日发表了谈话,肯定了他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以及主张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努力。中共中央及有关人士和蒋经国在大陆的亲属都向台北发去了唁电。 蒋经国先生的故居——浙江奉化县溪口镇剡溪的小别墅至今仍保存完好。他的家属在葬礼上,其中包括与蒋方良夫妇(2004年12月90高龄的蒋方良在台北去世)以及继任“总统”李登辉。
【1985年1月13日】 埃塞俄比亚火车脱轨坠沟案
1985年1月13日(农历1984年11月23日),一列客车高速运行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国际铁路上,在首都以东200公里的阿瓦什城外14公里路段通过一座桥梁时出轨。 4节车厢从12米高处坠入河沟,导致450人死亡、560人受伤,酿成非洲有史以来最大火车惨案。火车司机当即被捕,据称他在通过大桥弯道时没有减速。
【1982年1月13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电火箭首次进行空间飞行试验成功
1982年1月13日(农历1981年12月1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电火箭首次进行空间飞行试验成功。 成为继美、苏、日之后,掌握这种新型空间微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1978年1月13日】 长江源头及长度重新得到确认
1978年1月13日(农历1977年12月5日),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调查长江源头结果证实: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沱沱河是长江的发源地,长江全长为6300公里,否定了原来5800公里的说法。 长江流域的面积为180多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约1万亿立方米。长江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8条,主要有雅砻江、乌江、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江苏镇江,在上海流入东海。图为1978年长江江源考察队成员在考察。
【1964年1月13日】 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1964年1月13日(农历1963年11月29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在埃及总统纳赛尔倡议下,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主要针对以色列单方面改变约旦河河道问题商量了对策,并就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成立阿拉伯联合司令部、建立巴勒斯坦实体等问题作出了决定。 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是阿拉伯国家的最高级会议,除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外,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人也出席会议。从1964年至2007年3月28日,共召开过19次会议,主要商讨或协商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民族的有关事务。 第18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首脑会议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闭幕。
【1958年1月13日】 九千多科学家要求签订禁止核武器的国际协定
1958年1月13日(农历1957年11月24日),九千多科学家要求签订禁止核武器的国际协定。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 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随后,英国在1952年、苏联在1949年、法国在1960年以及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首次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印度曾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 1957年8月,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向联合国裁军小组委员会提出防止核扩散问题。同年1月13日,43个国家的9000多名科学家向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递交请愿书,要求签订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国际协定。 1961年,爱尔兰向第16届联大提出了《关于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协定》草案。1968年6月12日,《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于7月1日在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开放签署。该条约于1970年3月5日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1995年5月1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与延期大会决定无限期延长至1995年5月,并有179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1988年1月13日】 蛇口风波
1988年1月13日,在蛇口招商大厦举行的“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 座谈会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事后通过媒体传播,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新时期青年思想工作的大讨论,甚至触及到意识形态改革层面。海外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视为中国开放改革进程的一个信号。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与蛇口青年就人生价值观念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李燕杰、曲啸、彭清一等3位专家认为,“淘金者”即使没有触犯法律,其行为也不值得提倡。而蛇口青年则认为,“淘金者”的动机是赚钱,但客观上为地方建设出了力,并无过错。 此外,双方还对个体户的贡献以及青年人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专家提到,许多个体户把收入献给了国家,这应予以赞扬。而蛇口青年则认为,在“左”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做法不应受到表扬,因为个体户的行为并非出于自愿。 座谈会上,一位蛇口青年还提出了尖锐的观点,指出专家们的思想在蛇口缺乏市场。 双方围绕着进口小汽车和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争论。曲啸提到他看不惯外国车在中国跑的现象,而一些青年人则认为,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引进国外的东西是一种进步。 1988年2月,《羊城晚报》报道了此事,并指出专家们的观点存在明显错误。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长达7000字的文章对此事进行讨论。大量信件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涌入,批评3名报告者的僵化思想意识。 “蛇口风波”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在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有效?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时隔31年,人们仍然回忆起这次事件所散发出的变革与发展的意味。 从座谈会上可以看出,蛇口青年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勇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变化:蛇口青年不像内地青年那样受体制内束缚,他们对思想上的陈规戒律提出了质疑。 “蛇口风波”引发了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讨论,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1982年1月13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
1982年1月13日(农历1981年12月19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对机构改革的性质、任务和方针原则提出重要意见。他提出,精简机构是对体制的革命。 目前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效率不高,如不改革是得不到人民赞同的。 随后,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开始进行。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原100个裁到60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约1/3。国务院本身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副总理由13人减为2人。
【1946年1月13日】 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6年1月13日(农历1945年12月11日),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并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有权调查任何引起国际争端或摩擦的情况,并可提出解决这些争端的方式或办法。会员国或接受联合国宪章的非会员国、联合国大会或秘书长,均可就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提请安理会注意。 安理会有权断定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行为的存在,并可提出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或作出这方面的决定。如认为这些措施还不能解决问题,它可以通过采取关于军事行动的决议来解决这些问题。安理会还有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年度报告、特别报告等职能。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为中国、法国、俄罗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席位由俄罗斯联邦接替)、英国、美国。联合国大厦中设有安理会厅。
【1945年1月13日】 二战中苏军开始在西里西亚发动攻势
1945年1月13日(农历1944年11月30日),二战中苏军开始在西里西亚发动攻势。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2年1月13日】 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942年1月13日(农历1941年11月27日),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944年1月13日】 新四军第16旅在江南成立4个军分区
1944年1月13日(农历1943年12月18日),新四军第16旅在江南成立4个军分区。 一、茅山军分区,以樊玉琳为司令员,张强生为副司令员,汪大铭为政治委员,王直为副政治委员。 二、路南军分区,以黄玉庭为司令员,丁麟章为政治委员。 三、太滆涌军分区,以杨洪才为司令员,朱辉为政治委员。 四、郎广军分区,以刘别生为司令员,刘松清为政治委员。
【1946年1月13日】 国共《停战协定》生效
1946年1月13日(农历1945年12月11日)晚24时前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艰苦、复杂的谈判,终于签订了《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1946年1月5日,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10日正式签字,同时,分别下达了“停战令”。协议规定从1月13日起双方停止一切战斗行动。
【1941年1月13日】 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逝世
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逝世(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一个穷公务员的家庭。从小在耶稣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中学毕业前,他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决裂,决心献身文学。 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因母亲病危暂时回乡,开始写短篇小说。 1904年结婚后,乔伊斯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此后他先后在罗马、的里雅斯特、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语为生,同时从事创作。 1920年定居巴黎专门写作小说。《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1914),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的事物揭示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是一部自传体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斯蒂芬·德迪勒斯的成长过程描绘现代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乔伊斯运用内心独白手法并通过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幼年、童年、青少年等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 《尤利西斯》(1922)是乔伊斯的代表作,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主人公利厄波尔·布卢姆及其妻子和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学生在都柏林一昼夜中的经历。这部小说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成为现代派小说先驱。 《为芬尼根守灵》(1939)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围绕人类历史上死亡与复活的主题描写都柏林一家小酒馆老板伊尔威克梦中的经历。 除了上述作品,乔伊斯还有抒情诗集《室内乐集》(1907)、《一分钱一首的诗》(1927)以及剧本《流亡者》(1918)。
【1941年1月13日】 日军3000余人“扫荡”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13日(农历1940年12月16日),日军3000余人,分两路“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并续向古河、梁园一带桂军“扫荡”,先后占领吴家渡、襄安、蜀山、开城桥、盛家桥、魏家坝等地。 日军并在这些地区构筑据点。
【1938年1月13日】 英国国教会宣布接受进化论
1938年1月13日(农历1937年12月12日),英国国教会宣布接受进化论。英国国教会,又称英格兰国教会或英国圣公会,是大公教会的教派之一,属于圣公宗。 由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创立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由英格兰国王担任教会最高首脑。其辖区是今天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不包括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后者分归苏格兰国教会与爱尔兰国教会。“安立甘”就是英文“Anglican”的音译。 普世华人基督徒使用圣公会为公用名称。但是,圣公宗到了美国之后,英文名称改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为主教制的教会。 英国圣公会的最高主教是坎特伯里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1842年来华早期名为“安立甘会”,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改名为“中华圣公会”。
【1934年1月13日】 蒋军占领福州,“人民革命政府”瓦解,“闽变”失败
1934年1月13日(农历1933年11月28日),蒋军占领福州,“人民革命政府”瓦解,“闽变”失败。 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亲临前线。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发动抗日反蒋事件,简称“闽变”。 是日,李济深等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 福建事变爆发21日,李济深等通电脱离国民党,随后联合第三党和神州国光社成员发起成立生产人民党,以陈铭枢为总书记。 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由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等十一人任委员,李济深任主席。改民国二十二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并宣布革命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内求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人民民主自由,发展国民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 12月下旬,蒋介石抽调进攻江西苏区的嫡系部队十余万人,以蒋鼎文为前敌总指挥,在海、空军的配合下,由赣东和浙江分路进攻延平、古田等地。 1934年1月13日蒋军占领福州,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 21日,泉州、漳州相继失守,福建事变终告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被取消,军队被蒋介石改编。
【1927年1月13日】 南非生物学家悉尼·布伦纳出生
1927年1月13日(农历1926年12月10日),悉尼·布伦纳出生于南非的杰米斯顿。他的双亲是移民:父亲于1910年从立陶宛移居南非,母亲则在1922年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移居南非。 布伦纳在杰米斯顿高中和金山大学接受教育后,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60年代,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1961年,他与佛朗西斯·克里克通过克里克-布伦纳实验解释了蛋白质翻译的三元码,并发现了移码突变。这一发现为遗传密码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后,他专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在该领域,布伦纳揭示了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即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2002年12月,他在诺贝尔演讲中以《Nature'sGifttoScience》为题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并指出他选择了正确研究方向及生物体。 布伦纳创建了分子科学研究院(MolecularSciencesInstitute),并与多家知名机构合作:美国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日本冲绳科技研究院、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他在期刊《现代生物学》杂志设有专栏“LooseEnds”,以其敏锐的科学视角和辛辣的文笔著称。 2001年,布伦纳出版专著《ALifeInScience》,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和个人见解。2006年10月11日,他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以表彰他在促进新加坡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1908年1月13日】 法尔芒第一次进行长时间圆圈飞行
1908年1月13日(农历1907年12月10日),法国驾驶员亨利·法尔芒第一次进行瓦赞推进式双翼机的飞行,全程至少为1公里,并因此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 法尔芒驾驶一架装有50马力引擎、重达300磅的飞机,在距巴黎东南部5英里的伊塞起飞。 飞机轻而易举地达到了飞行要求,时速24英里,高度为25至30英尺,总共飞行了1公里多。这次飞行说明了瓦赞推进式双翼机将取代操纵方便的气球在空中飞行。
【1910年1月13日】 世界上第一次飞机从船甲板上起飞
1910年1月13日(农历1909年12月3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莱驾机从美国轻巡洋舰“伯明翰”号上起飞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飞机从船甲板上起飞。
【1906年1月13日】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出生
1906年1月13日(农历1905年12月19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出生。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笔名,后来成为他的号。他生于中国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1906年1月13日】 俄国物理学家、无线电的发明者波波夫逝世
1906年1月13日(农历1905年12月19日),俄国物理学家、无线电的发明者波波夫逝世。 1877年,18岁的波波夫考入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后转学到森林学院,在那里研究出用电线遥控炸药爆炸,被称为“炸药专家”。 188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后,波波夫受聘到琅施塔得水雷学校任教。 1888年H.R.赫兹的实验、法国E.E.布冉利和英国O.J.洛奇关于金属粉末检波器的研究报告启发了波波夫。1894年他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首次在其中使用改进后的金属粉末检波器,并增加了天线以提高灵敏度。 1895年5月7日,在彼得堡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波波夫宣读论文《金属屑同电振荡的关系》,并表演了他的无线电接收机。他提出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的设想。 同年,波波夫用电报机代替电铃作为接收机终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无线电收发系统。 1896年3月24日,在彼得堡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波波夫和助手雷布金进行了无线电传递莫尔斯电报码的表演。通信距离为250米。 同年夏,波波夫在琅施塔得建立无线电台,并与相隔5公里的两艘军舰非洲号和欧洲号之间实现了通信。 1900年初,波波夫使电台的通信距离增加到45公里。 为了纪念波波夫对无线电发展的贡献,苏联政府将5月7日定为“苏联无线电节”。 1894年,波波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根天线并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 几十年后,“无线电发明日”被定于1895年5月7日。波波夫的论文和表演引起全球学术界的关注。
【1904年1月13日】 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碟,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1月13日(农历1903年11月26日),日外相小村寿太郎对俄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保全中国满洲领土,并承认朝鲜在俄国利益范围之外。若俄方迁延不决,恐给日俄两国带来不利。 同时,日本加快向中国东北调动部队。日俄战争爆发在此7天前。俄国驻日大使、谈判全权代表罗森向日本提出最后通牒:1、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益,但不允许日本在朝鲜沿岸设置军事设施;2、划朝鲜北纬39度以北区域为中立地带;3、俄国承认日本与清朝所订条约上的东三省利益。 今日,日本也对俄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1、日本撤销在朝鲜沿岸设置军事设施之要求,俄国也撤销建立中立地带之要求;2、俄国不得干涉日本及其他国家与清朝订约,在东三省取得相应权益;3、日本承认俄国在东三省的特殊权益。然而,俄国对此通牒未作答复,反而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增强辽阳、旅顺、鸭绿江等地的兵力。
【1902年1月13日】 苏联政治家,苏联总理马林科夫出生
1902年1月13日(农历1901年12月4日),马林科夫出生,他是苏联政治家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 在担任红军政战官的1919年,马林科夫加入苏联共产党。他成为斯大林的心腹,并在1930年代参与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然而,此后他与贝利亚成为了政敌。 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下台后,他在斯大林的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接任苏联总理,并一度兼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尽管他有意形成集体领导,但最终还是让位给赫鲁晓夫。在担任总理期间,他曾表示反对继续制造核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这引发了党内强硬派的反弹。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职后仍留在政治局中。 1961年,苏联共产党开除了马林科夫。随后,他在哈萨克斯坦负责兴建水力发电厂,并于1988年1月14日去世。
【1878年1月13日】 粤系军阀陈炯明出生
1878年1月13日(农历1877年12月11日),粤系军阀陈炯明出生,字竞存,广东海丰人。 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后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评论:如果不叛乱,必定是孙中山的好助手。
【1870年1月13日】 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诞生
1870年1月13日(农历1869年12月12日),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诞生。 1907年,哈里森成功培养了蝌蚪组织,并从组织中长出了神经纤维。这一实验不仅将细胞学的研究引入到观察活体,还解决了当时关于神经纤维的起源及性质的争论。
【1864年1月13日】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维恩出生
1864年1月13日(农历1863年12月5日),威廉·维恩出生在东普鲁士的菲施豪森,父亲卡尔·维恩是地主。 1879年至1880年间,维恩就读于拉斯滕堡和海德堡中学。1882年起,他先是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数学,后转至柏林大学。 1883年至1885年,维恩在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的实验室工作。1886年,他在柏林获得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光对金属的衍射及不同材料对折射光颜色的影响。由于父亲生病,维恩回到家乡帮助管理土地,并于1887年完成关于金属对光和热辐射导磁性的实验。 1902年,他被邀请接替玻耳兹曼出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1906年又被邀请接替保罗·德鲁德担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同年出版教科书《流体力学》(Hydrodynamik)后,1896年起维恩前往亚琛工业大学任教,并于1899年至1900年间在吉森大学和维尔茨堡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1893年,维恩提出波长随温度改变的定律,即维恩位移定律。次年发表关于辐射的温度和熵的论文,定义了黑体。1896年他进一步发展为维恩公式(维恩辐射定律),提供了描述和测量高温的新方法。 同年前往亚琛后,维恩研究真空中的静电放电及阴极射线,并在1897年开始的工作中确认了阴极射线由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粒子组成。几乎与约瑟夫·汤姆生同时,他用不同方法测定了这些粒子的质量和电量关系。 1898年,维恩研究阳极射线并指出它们的正电荷与阴极射线的负电荷相等,在磁场和电场影响下测量了它们的行为。这种方法在20年后发展为质谱学,用于精确测定原子及其同位素质量及计算原子核反应释放的能量。 1900年,维恩发表力学电磁学基础理论论文,并继续研究阳极射线于1912年的发现:非高真空环境下,气压较弱时,阳极射线通过与残余气体原子碰撞,在运动过程中损失并重新获得电荷。 1918年,他再次发表对阳极射线的研究结果,测量了射线在离开阴极后发光度累积减少的过程。这些实验推断出经典物理学中所谓的原子发光度衰退对应于量子物理学中的原子活跃时间有限。 维恩的工作为从牛顿经典物理学向量子物理学过渡做出了贡献,并被誉为“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量子物理学的大门”。
【1716年1月13日】 《康熙字典》成书
1716年1月13日(农历1715年12月19日),《康熙字典》成书。该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这本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依据《字汇》、《正字通》加以增订而成。 其内容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并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书末附有《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录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 此文字巨典自成书以来经久不衰,影响之大,流行之广,三百年来无出其右者。
【1596年1月13日】 荷兰画家霍延出生
1596年1月13日(农历1595年12月14日),荷兰画家霍延(Jan Josephszoon van Goyen)出生。他是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之一。 1596年1月13日生于莱顿,1656年4月27日卒于海牙。他在17世纪40年代创作进入全盛时期。霍延在荷兰画家中,最早成功地在画面上捕捉住光线与空气的细微变化以及云朵的浮动感。他的油画色调沉着含蓄,用色极为节制,仅以褐、灰二色作画,以后再在必要处染上几笔蓝色或红色,以突出重点部分。 这种所谓单色调风景画,乃是霍延风景画艺术的标志之一。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荷兰北方农村大自然的美景:宁静的河流,带风车的磨坊,长着木瘤的橡树,从高处俯瞰的辽阔平原,低低的地平线,以及多云的天空。 其风景画看来多数以他的素描风景写生为基础。他显然一再重复使用同一幅素描稿,以致许多油画在内容和构图方面往往大同小异,成为同类题材的各种变体画。代表作有《莱顿风景》(1647)、《冰上》(1643)等。
【1935年1月13日】 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5年1月13日(农历1934年12月9日),萨尔地区的公民投票结果表明,萨尔区528,005名具有表决权的公民参加投票。结果显示,90.8%的人愿意归属德国。 法国和国际联盟都认定这次表决的合法性无可置疑。国联决定萨尔区与德意志帝国从3月1日起正式合并。 普鲁士邦内政部长卡尔·塞福林认为帝国的政治现况是使萨尔区归属德国的基本诱因。希特勒在巴伐利亚州的家中用特有的救世主口吻发表言论,声称“血的声音说出了有力的话”,欢迎“持续了15年的错误”结束。 然而,大约有2,600人在投票宣布后逃到了法国,其中1,913人是萨尔区居民,440名是外国人,85名是法国人。 3月1日,萨尔和德国重新合并。
【1815年1月13日】 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1815年1月13日(农历1814年12月4日),英、法、奥三国签订《维也纳条约》。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组成同盟,在1815年1月3日秘密签订了反对俄国和普鲁士的《维也纳条约》。 该条约旨在阻止俄国占领波兰以及普鲁士获得萨克森地区。条约规定,若缔约国之一方遭到威胁或攻击时,其他两国应予以干预,并提供15万兵力的军事援助。 巴伐利亚、汉诺威和尼德兰等国家相继加入该同盟。
【1864年1月13日】 美国作曲家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病逝
1864年1月13日(农历1863年12月5日),美国作曲家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病逝。他生于美国北方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喜欢音乐,业余拉小提琴。 他是第五个儿子,大家都疼爱地叫他“小史蒂芬”。他爱好音乐,6岁时,在帽子上插根羽毛,打着鼓,吹着《莹之光》(即《友谊地久天长》)的口哨,模仿军乐队队员在路上走。7岁时,母亲带他到乐器店,他随手拿起一支银笛,稍微摆弄一会儿,便吹起了《哥伦比亚之歌》,而且吹得很出色,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奇。 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音乐,只不过他唱过或吟诵过许多诗歌。不知从哪借来一本音乐书,每天爱不释手地用心读。 十四岁时,他考入中学,越来越喜爱音乐,经常与好朋友一起重唱或重奏,并为四支长笛写过一首圆舞曲,大家一同演奏。1841年,他考入大学,开始作曲。1842年,他16岁时出版了歌曲《爱人啊,请打开格窗》。 后来,在匹兹堡的棉花仓库担任工作,接触了黑人演唱的歌曲,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一生写了近200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其中有160余首已出版,几乎全是自己创作歌词,如:《噢苏珊娜》(OhSusanna)、《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OldFolksatHome)、《我的肯德基故乡》、《金发的珍妮》(JeaniewiththeLightBrownHair)、《美丽的梦中人》、《老黑奴》(OldBlackJoe)等。 1864年1月13日,病逝于纽约,年仅37岁。被称为“民歌制作者”。
【1277年1月13日】 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
1277年1月13日(农历1276年十二月初八),元兵由浙江抵达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投降。 蒲受畊,字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商人后裔。他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最终叛宋降元,一生显赫。 蒲寿庚的先辈在10世纪之前定居占城(今越南),并于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宗。此时南宋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 南宋皇族逃往泉州,意图“欲作都泉州”。此时蒲寿庚已经通敌,试图入城招抚,导致宋军无法进入城市。张世杰向蒲借船被拒后,抢走其海舶400多艘,并抄没其财产,最终蒲寿庚杀害南外宗室并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使两位皇帝继续南逃。 1277年1月13日(南宋·景炎元年,农历1276年十二月初八),张世杰再次围城。尽管得到当地百姓和士族武装的支持,但因元兵增援,宋军腹背受敌,未能成功。同年12月,蒲寿庚与元朝势力结盟。 至元十五年(1278年),蒲寿庚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终元一代,蒲氏家族掌控海上贸易,独霸市舶。宋亡后,蒲寿庚家族继续在泉州扮演土皇帝的角色,在其维护下,泉州迎来了所谓的“伊斯兰黄金年代”。
工具介绍
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的年轮,一一数过,数过才发现,这些只是历史,已然风化。留下的是那些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人和事。 2025年01月13日,再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每天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