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TOOL - 日常生活实用工具大全,免费在线工具,在线查询工具箱,tool.caizhichao.cn

中草药查询

吴茱萸

疗心腹之冷气

别名:吴萸、曲药子、茶辣、漆辣子、食茱萸、气辣子、米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

性味: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煎法:

适用体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降逆止呕、温中散寒、疏肝止痛。

 

清热、散寒、止痛。据《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所以以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清热、散寒、止痛,用于肝胃虚寒所引起的腹院胀痛、头痛、经痛、关节疼痛等症。

 

降逆止呕、止泻。用于胃寒吐泻、恶心、打嗝吞酸、口腔溃疡、湿疹、黄水疮、高血压、脚气、水肿、口苦及胃热型慢性胃炎等症。

 

温中除湿。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遇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者冷食不消化,或者引起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可用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症消除。用于胃火上逆、疝气、消化不良、胸肋胀满、呕吐等症。

 

解肝郁。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便读》记载,吴茱奥辛苦而温,芳香而燥,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因为脾喜香燥,胃喜降下。吴茱萸极能宣散郁结,治疗肝气郁滞,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

 

 1.散寒止痛(寒凝疼痛)用治寒凝诸痛及气滞疼痛,尤以中焦虚寒,肝寒上逆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者为宜,常配伍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也可用治寒疝腹痛。

 2.疏肝下气(胁痛)用治肝郁、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呕吐,配以黄连同用,如左金丸。

 3.燥湿止呕(呕吐吞酸)用治胃寒呕吐,湿浊内阻之呕吐。为用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4.助阳止泻(虚寒泄泻)用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多与补骨脂、肉豆蔻等同用,如四神丸。同时,又因能燥湿,对于湿浊泄泻,也可选用。取本品研细末,用米醋调敷双足心(涌泉穴),还可用治口疮和高血压病等。

吴茱萸主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产腹痛、肝胃气痛、脘腹胀痛、寒湿脚气、虫牙疼痛、虚寒呕逆、五更泄泻,外治口疮、湿疹等。

对寒凝湿滞所致的脘腹痛、寒凝肝经的疝痛与痛经,以及寒湿脚气痛尤为有效。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神经性呕吐、子宫阵缩无力和出血、高血压、神经性皮炎、小儿多涎症、蛲虫病等。

吴茱萸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吴茱萸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等;有镇吐作用,常与生姜共服;有降血压的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所含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煎剂给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主含生物碱类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新碱等;尚含挥发油类成分,如吴茱萸烯、罗勒烯、柠檬苦素等,以及吴茱萸酸、吴茱萸啶酮、吴茱萸苦素等。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止焊、抗心肌损伤、降血压、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等作用。

1.吴茱萸有明显的抗胃溃疡、止吐、止泻作用,小剂量对离体肠表现出兴奋作用,大剂量表现出抑制作用,有较强的抗胃粘膜急性损伤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肝作用。2.吴茱萸有升高血压、强心的作用,并有抗血栓的作用。3.吴茱萸有较广的抗菌、杀虫作用。4.吴茱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镇痛方面。5.吴茱萸能增强免疫功能。6.吴茱萸对子宫平滑肌能产生收缩作用。7.吴茱萸有利尿、抗肿瘤毒素、抗缺氧作用。

吴茱萸禁忌

阴虚火旺、内热盛者忌用。

孕妇忌用或慎用。儿童慎用。

吴茱萸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1~4g;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脚心;或者水煎服。

吴茱萸选方

1、温养脾胃:补骨脂10g,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各6g。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日1次。

2、治头风:吴茱萸适量。水煎去渣,取汁。用棉条蘸取药汁,余抹于患处。

3、治牙痛:吴茱萸适量,白酒200ml。酒煎吴茱萸,去渣取汁,含于口中1分钟,吐出。反复数次,疼痛即可减轻。

4、治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人参各9g,生姜18g,大枣4枚。水煎,去渣,温服,每日3服。

5、治胃痛呑酸,腹痛泄泻:吴茱萸、黄连、白芍各10g。将以上多味中药研成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米汤送服。

吴茱萸怎么吃

实际上均以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吴茱萸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名医别录》: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药性赋》:味苦、辛,气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所产吴地独妙,故加吴字为名。恶丹参硝石。入肺脾肾经。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利。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陈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须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

《景岳全书》:吴茱萸,味辛苦,气味俱厚,升少降有小毒。能助阳健脾,治胸膈停寒,胀满痞塞,化滞消食,除吞酸呕逆霍乱,心腹蓄冷,中恶绞痛,寒痰逆气,杀诸虫鬼魅邪疰,及下焦肝肾膀胱寒疝,阴毒疼痛,止痛泻血痢,厚肠胃,去湿气肠风痔漏,脚气水肿。然其性苦善降,若气陷而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诸药制而用之。

《本草备要》:燥,祛风寒湿,宣,下气开郁。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血分,脾。少阴、厥阴气分。肾、肝。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仲景用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向导。葵中丞苦痰饮,离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茱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及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痔疾肠风,脚气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茱性上,似不尽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茱不可治也。昂按:吴朱辛热,故性上;气味俱厚,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陈者良。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本草崇原》: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神农本草经读》:吴茱萸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气温能驱寒,而大辛之味,又能裨肺,令之独行而无所旁掣,故中寒可温,气逆可下,胸腹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镇而无余事。仲景取治阳明,食谷欲呕症,及干呕吐涎沫症,从《本经》而会悟于言外之旨也。肺喜温而恶寒,一得茱萸之大温大辛,则水道通调而湿去;肝藏血,血寒则泣而成痹,一得吴茱萸之大温大辛,则血活而痹除。风邪伤人,则腠理闭而为寒热咳逆诸症,吴茱萸大辛大温,开而逐之,则咳逆寒热诸症俱平矣。然犹有疑者,仲景用药,悉遵《本经》,而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二十字与《本经》不符,而不知少阴之脏,皆本阳明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阴阳这气,不归中土,则下燥而上烦,中土之内气绝,则四肝逆冷而过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吴茱萸大辛大温之威烈,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之和胃,以行四末,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张隐庵、叶天士之解俱浅。

吴茱萸选购保存

吴茱萸地道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

微信小程序:舒贝小工具、灵签签诗簿,免费查询更方便!

推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