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明目
别名:真珠母、鳆鱼甲、鲍鱼皮、九孔螺、千里光、金蛤蜊皮
性味:性咸,寒。
归经:归肝经。
煎法:先煎
适用体质:
平肝潜阳,解热明目。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咸寒质重,专入肝经,而有潜降肝阳,清泄肝热,兼益肝阴,为平肝凉肝之要药。善治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之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伍珍珠母、牡蛎等平肝抑阳药;治疗邪热灼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目眩晕之症,常与白芍、生地黄、阿胶药等配伍应用,如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治肝阳上亢兼肝火亢盛之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者,可与羚羊角、夏枯草、白芍等清热、平肝药同用,如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本品长于清肝火,益肝阴,有明目退翳之功,为治目疾常用药。凡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目疾,不论虚实,均可应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与黄连、龙胆、夜明砂等同用,如黄连羊肝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肝虚血少、目涩昏暗、雀盲眼花者,常与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养肝明目药配伍;治疗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常与蝉蜕、菊花、木贼等清肝热、疏风明目药配伍;治目生翳障,常配伍木贼、荆芥、桑叶等,如石决明散(《证治准绳》)。
3.清热,解毒,镇静 用于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头疼、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胃胀、目眩、视物不清等症。
4.止头晕、头痛 脑中充血、头痛、晕眩等源于肝气逆行、肝火挟血上冲,石决明可平肝阳、清肝热,以止头晕、治头痛。用于头晕目眩等症。
为平肝阳重镇之要药。
用于阴虚阳亢或肝阳独亢、肝火上炎所致头痛、眩晕、心烦失眠、面赤易怒、惊痫抽搐、翳膜遮睛、视物昏蒙及肝虚目暗、青盲雀目等。
尚可用于骨蒸劳热、淋证、疮疡久不收口、外伤出血及胃酸过多的胃脘疼痛。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主含碳酸钙。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具有镇静、降压、抗凝、抑菌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石决明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还有抗菌、保肝、抗凝血等作用。
1.石决明有抗菌作用,其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2.石决明有保肝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石决明具有抗凝作用。4.石决明能提高小鼠常压下的耐缺氧能力。5.石决明能增加离体小鼠肺的灌流量,扩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6.石决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7.石决明具有防治胃溃疡的作用。
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脾胃虚寒者忌服。
孕妇、儿童慎用。
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用。
日常用量:3~12g;煎服,宜先煎。外用,煅烧、水煎。
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多生用,收敛多煅用。
1、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草决明、菊花各30g,炙甘草15g。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6g,水煎,分成两份,饭后、睡前温服。
2、治白内障:石決明、益母草、防风各6g,人参、菊花、车前子各9g。将以上6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3g,饭后米汤送服。
3、治眼生丁翳:煅石决明、珍珠、琥珀各8g,乌贼骨12g,龙脑3g。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次取1g,点于眼中。
4、治目暴肿疼痛:石决明12g,车前子、黄连各50g。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丸,饭后米汤送服,每日两次。石决明怎么吃
《名医别录》:味咸,平,无毒。主治目障翳痛,青盲。
《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并良。
《日华子本草》:凉,明目。壳,磨障翳。
《本草纲目》:决明,千里光,以功名也。九孔螺,以形名也。通五淋。
《本草备要》:泻风热,明目。咸平。除肺肝风热,除青盲内障,水飞点目外障。亦治骨蒸劳热,通五淋,能清肺肝故也,古方多用治疡疽。解酒酸。为末,投热酒中即解。恶旋覆。
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并以贝壳吸收孔九个者质优,称九孔决明。
石决明地道产地:广东、海南、辽宁、山东等地。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