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除蒸之效
降血压、凉血、清热、润肺、止咳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山枸杞根、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归肺、肝、肾经。
煎法:
适用体质:
凉血,止咳,清热,润肺,降血压。
1.凉血除蒸(阴虚发热,血热出血) 用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低热不退,小儿疳积发热等症,配以鳖甲、知母等,如清骨散;亦用治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衄血、尿血等,常配伍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本品专入血分,尤善退虚热,疗骨蒸。
2.清泄肺热(肺热咳嗽)用治邪热袭肺,肺气失降,肺络损伤之咳嗽气喘、痰中带血等,配以桑白皮、甘草等,如泻白散。本品尤善祛除肺中伏火。
3.其他 本品还可泻肾经浮火,以用治虚火牙痛。
主治肺热咳喘,痈肿,恶疮,血淋,消渴,高血压,虚劳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喘息,血热吐血,小便出血,咯血,衄血,消渴等症。
为退虚热、除骨蒸的佳品,用于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热;血热妄行所致吐血与魈血,阴虚内热所致消渴病,以及肺热所致喘咳等。I盹结核的消耗性发热、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糖尿病等可配伍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地骨皮有解热、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与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地骨皮水煎剂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降低有显著提高作用,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1.地骨皮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地骨皮有解热作用。其煎剂、乙醚、水、乙醚残渣水提物对实验性家兔有退热作用。3.地骨皮有降血压作用。4.地骨皮有降血脂作用。5.地骨皮有降血糖作用。6.地骨皮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并有一定抗过敏作用。7.地骨皮注射液(1%)对未孕大鼠和小鼠的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脾胃虚寒者忌服。
日常用量:8~12g,水煎服。
1、治糖尿病:地骨皮30g,桑白皮10g,麦冬10g,大米50g。地骨皮、桑白皮、麦冬浸泡20分钟,加适量水煎,去渣取汁,与大米共煮为稀粥。
2、小儿低热不退:地骨皮15g,猪瘦肉洗净,切块,放入砂锅中,加水与地骨皮一起煲汤,至猪瘦肉熟烂,加盐调味。
3、治皮肤过敏:地骨皮30g,公丁香3g,乌梅10g,白芍10g。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天一次。
4、阴虚发热:地骨皮、土瓜根、天花粉、芦根各75g,麦冬100g,大枣7枚。将以上6味中药锉如麻豆。每服20g,水煎,去渣,温服。
5、治虚劳、口中苦渴:地骨皮30克,麦冬、小麦各20g。水煎,去渣,温服,每日两次。
6、夜盲症:枸杞根56.3g,夜明砂9.4g,猪肝112.5g,水4碗,煎1碗,药渣用水3碗煎1碗,2次煎液合并,加猪肝炖熟,分2~3次服。
7、虚热、虚劳潮热:鲜枸杞根皮56.3g,枇杷叶(去毛)11.3g,冰糖18.8g,水5碗煎2碗,去药渣。加冰糖炖,分2次服。地骨皮怎么吃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名医别录》:大寒。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药性赋》:味苦,平,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
《本草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景岳全书》: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肝肾三焦胆经。退阴虚血热,骨蒸有汗,止吐血衄血,解消渴,疗肺肾胞中阴虚伏火。煎汤漱口止齿血。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假热者勿用。
《本草备要》:泻热凉血,补正气。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故内治五内邪热,热淫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尿血,捣鲜汁服。咳嗽消渴,清肺。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能除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中平胸胁痛,清肝。下利大小肠。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地骨皮泻肾火,牡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时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连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伤元气,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累有殊功。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同鲜小蓟煎浓汁,浸下疳甚效。
《本草崇原》:气味苦,寒。主去骨热、消渴。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