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安蛔驱虫、驱虫、润肺、涩肠、生津、收敛、止咳、止渴、止泻
别名:青梅、乌梅肉、梅实、熏梅、春梅、桔梅肉、酸梅
性味:味酸涩,性平。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煎法:
适用体质:蛔虫引起的腹痛者、肺气虚久咳不愈者、糖尿病口渴者
收敛、安蛔驱虫、润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敛肺止咳(肺虚久咳证)用治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症,可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
生津止渴(虚热消渴证)用治虚热消渴,可单用水煎服,或与天花粉、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本品味酸善能生津液,止烦渴。
涩肠止泻(久泻、久痢证)用治体虚久泻,久痢,常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亦可用治湿热泻痢,大便脓血症,常配伍黄连、当归同用,如乌梅丸。
安蛔止痛(蛔厥腹痛证)用治蛔虫所致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等症,常配伍黄连、川椒等同用,如乌梅丸。本品为安蛔之良药。
其他本品经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崩漏下血、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并用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1、护肝保肝
乌梅中含多种有机酸,它们能改善肝脏机能,有护肝保肝的作用。
2、促进食欲
乌梅中的酸性物质能够剌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从而促进食欲、帮助消化。
3、杀菌抑菌
乌梅能够抑制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同时,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预防胆道感染和胆结石。
4、防治便秘
乌梅中富含儿茶酸,它能够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有效防治便秘。
5、抗老抗衰
乌梅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延缓血管的老化、硬化,从而抗老抗衰。
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阴虚烦热、口渴多饮;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以及崩漏、便血、尿血等出血证。本品治疗胆道蛔虫症有良效。尚有报道用治多种寄生虫病、病毒性肝炎、疟疾、肠炎、痢疾、月经过多、过敏性休克、内痔、男性不育、乳头皲裂、食管异物、尿毒症、宫颈癌、白血病、流行性脑膜炎等、外敷疮毒及赘疣胬肉。
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糖类、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尚含苦味酸及苦扁桃苷,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驱蛔、利胆、抗过敏、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整肠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良好的抗菌、抗真菌的作用。
1.乌梅可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对胆囊有轻度收缩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并可改变胆汁酸碱度。2.乌梅对蛔虫有兴奋作用和刺激蛔虫后退作用。3.乌梅对蛋白质过敏性及组胺性休克具有减低死亡数目的作用,还具有脱敏作用。4.乌梅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5.乌梅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抗辐射活性。6.乌梅果浆可抗衰老,抗疲劳。7.乌梅提取物体外具有抗凝血抗纤溶活性,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乌梅成分苦味酸具有提高肝脏功能作用。
有实邪者忌服。
不可多食,否者会损齿、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忌与猪肉同食。
菌痢、肠炎的初期忌食。
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孕妇产前产后忌食。
不宜与维生素B12、呋喃妥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及多种抗生素同用,也不宜与含钾、钙、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同用。
不宜超量、久服。
入汤剂6~12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粉调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
1、消食开胃
乌梅有很好的消食开胃效果,可做成乌梅汤饮用。将乌梅8枚用刀切碎,将碎乌梅连核一起放入容器中加2碗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烧沸,再小火烧20分沖,将乌梅汤盛出,加冰糖调味即可。
2、解酒
宿醉睡醒头痛欲裂时,可尝试喝一杯乌梅茶缓解。
做法:用一个乌梅,泡在一杯温水里约5分钟,然后加入一茶匙茶叶,慢慢地喝完。
3、代茶饮
乌梅20g,麦冬12g,乌梅、麦冬共入妙锅中,水煎两次,去渣合汁,加入冰糖稍炖即成。代茶饮用。可清热、生津、涩肠。
1、治细菌性痢疾:乌梅18g,香附12g。水煎,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
2、治过敏性鼻炎:乌梅10g,防风5g,甘草1g。开水冲泡,闷1小时。每日1剂。
3、治顽固性痛经:乌梅40g,白芷20g。水煎,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用,月经来前1周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月经来潮。在下次月经周期再服1个疗程。
4、敛肺止咳、涩肠止泄:乌梅15g,太米50g,冰糖适量。将乌梅水煎两次,去渣,合汁一大碗,同大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粥,待熟时入冰糖稍煮即成。早、晚服用。
5、治饮食积滞引起的胸闷、烧心、腹胀、气逆:乌梅20g,鲜白萝卜250g,盐少许。白萝卜洗净,切片备用。先煎乌梅,去渣,取汁,再同白萝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煲汤,入盐调味即成。早、晚服用。
6、清热、生津、涩肠:乌梅20g,麦冬15g,冰糖适量。乌梅、麦冬共入妙锅中,水煎两次,去渣合汁,加入冰糖稍炖即成。代茶饮。
乌梅姜茶饮
材料:乌梅30g,生姜15g,绿茶6g
调味料:红糖少许
做法:1、将生姜洗净、切细丝,乌梅打碎,两味与绿茶一起放入保温中。
2、用沸水冲泡半小时,再加入少许红糖即成。
养身功效:温中消积,涩肠止痢。适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寒热错杂、久痢不止等。
和胃止呕,生津止渴——生姜乌梅饮
乌梅10克,生姜10克,红糖30克。将乌梅肉、生姜、紅糖加水200毫升煎汤饮用。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
健脾开胃——乌梅炖玉珠
乌梅50克,柏杞子5克,鹌鹑蛋100克,红糖40克。乌梅用温水泡透,枸杞子洗净,鹌鹑蛋煮熟去壳。炖盅内下乌梅、枸杞子、鹌鹑蛋,注入清水,调入红糖。加盖,置于锅内,隔水用大火純约1小时即可。
理气消食,开胃一一乌梅陈皮粥
乌梅20克,陈皮30克,粳米50克。将乌梅、陈皮洗净,加适量水一起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再放入粳米煮粥,每天少量多餐。本品对孕妇呕吐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健脾开胃——乌梅大枣炖黄鱼
大黄鱼750克,乌梅100克,枣(干)30克,鲜汤、盐、味精各适量。黄花鱼去鱗、鳃、内脏,再切成大块,用水冲洗干净;乌梅、大枣分别用水洗净。鱼块放入炖盅内,倒入鲜汤,放在火上烧沸,撇去表面浮沫;再放入乌梅、大枣,加盖,用小火炖1小时左右;待鱼熟后,放益、味精调好口味即成。
开胃消食,缓解便秘一一乌梅粥
粳米50克,乌梅20克,冰糖30克。乌梅加400克清水煮到汤汁剩一半时关火,滤出乌梅汁。沙锅中放入大米、600克清水及乌梅汁大火煮开,小火熬煮至粥浓稠时,加冰糖搅拌到化开后关火即可。本品特别适用于儿童。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名医别录》: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除劳,治骨蒸,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药性赋》:味酸,平,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本草纲目》: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惟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大丞梁庄肃公痢血,应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
《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起臂生一痈,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本草蒙筌》:收敛肺气,解渴除烦。因涩大肠,禁痢止泻。却伤寒温疟,逐虚劳骨蒸。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久痢尤验。黑痣可脱,虫痛能安。
《景岳全书》:味酸涩,性温平。下气,除烦热,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治虚劳骨蒸,解酒毒,敛肺痈肺痿,咳嗽喘急,消痈疽疮毒,喉痹乳蛾,涩肠止冷热泻痢,便血尿血,崩淋带浊,遗精梦泄,杀虫伏蛔,解虫、鱼、马汗、硫黄毒。和紫苏煎汤,解伤寒时气瘴疟,大能作汗。取肉烧存性,研末,傅金疮恶疮,去腐肉弩肉死肌,一夜立尽,亦奇方也。
《本草备要》:涩肠敛肺。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治久嗽泻痢,梁庄肃公血痢,陈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而愈。曾鲁公血痢百余日,国医不能疗,应之用盐梅肉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瘴疟,诸证初起者,皆忌用。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皆取其酸收。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仆,虫得酸则伏,仲景有蛔厥乌梅丸。去黑痣,蚀恶肉。痈疮后生恶肉,烧梅存性,研末敷之。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本草崇原》: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愚按: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木味,放化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拍人不体经义,不穷物理,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惜哉。
《神农本草经读》:乌梅气平,秉金气而入肺;气温秉木气而入肝;味酸无毒,得木味而入肝,味涩,即酸之变味也,味胜于气,以味为主。梅得东方之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秉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气,以上达也。其下气者,生气上达,则逆气自下矣。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以气上撞心,心疼热等字赅之,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脾主四肢,木气不达而为死肌,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去青黑痣及蚀恶肉者,酸收之味,外能消痣与恶肉也。
以颗粒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应晒干存放于干燥的地方,以防霉、防蛀。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