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平肝息风、祛风、通络
别名:川麻、春天麻、煨天麻、定风草、离母、明天麻、赤箭根、赤箭、合离草、白龙皮
性味:味甘辛,性平。
归经:肝经。
煎法:
适用体质:
祛风、镇痉、降血压、平肝息风、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平肝熄风:中医认为“肝苦急,以甘缓之”,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则导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肝胆之病就困扰而来。天麻味甘,可缓和肝的坚劲,补肝养胆,用于中风、惊风、头风、晕眩等症。
定惊安神: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天麻厚重坚实,富于脂肪,所以能平静镇定。用于小儿热痰惊风、神经衰弱、语多恍惚、小儿癫痫等症。
祛风渗湿,温通行痹:据明代医学典籍《本草新编》记载,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对症治疗筋骨拘挛瘫痪,可通血脉、开窍。用于关节痹痛、风湿等症。
通经活络:一般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源于外邪甚盛、壅塞经络、气血不通,天麻可以引经使气血直达壅塞之处,使气畅血通。
1.熄风止痉(惊痫抽搐证)用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使用。用治小儿急惊风,常与羚羊角、钩藤等同用;用治小儿脾虚慢惊风,多与人参、白术等配伍为用;若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可配以天南星、白附子等同用,如玉真散。
2.平抑肝阳(眩晕,头痛证)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症,常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共用,如天麻钩藤饮;若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痰多胸闷,多与半夏、陈皮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3.祛风通络(中风手足不遂,风湿痹痛证)用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症,多与没药、麝香等配伍为用,如天麻丸;若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多与秦艽、羌活等同用。本品不仅能祛外风,且能通经络,止疼痛。为用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用于肝阳上亢,风痰上扰及热盛动风所致头痛眩晕、惊痫抽搐、肢体麻木,以及癫癎、破伤风、风湿瘦痛等。为治疗肝风内动之眩晕、头痛的要药。神经衰弱、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动脉硬化等可用之。
主含天麻素。具有镇静、抗惊厥、消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天麻水、醇提取物及不同制剂,均能使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且能延长巴比妥钠、环己烯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可抑制或缩短实验性癫痫的发作时间,天麻还有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和杆状血管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及镇痛抗炎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1.天麻有镇静作用。2.天麻有抗惊厥作用。3.天麻有增强耐力、智力及抗衰老作用。4.天麻有抗炎作用。5.天麻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及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6.天麻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能降低血流图波幅,使已扩张的脑血管收缩,调整脑血管功能。7.天麻有促病毒诱生干扰素作用,对新城鸡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8.天麻素能够使兔原位小肠张力和收缩力增强。9.天麻所含香芙兰醇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10.天麻能使小鼠皮肤温度升高。11.天麻能抑制小鼠疼痛反应。
气血亏虚较甚者、血压过低者不宜用。
孕妇、儿童慎用。
不可与御风草根同用,否者有令人肠结的危险。
不宜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多种抗生素同用。也不宜与磺胺类药呋喃唑酮、异烟肼、阿司匹林、巴比妥、氯丙嗪、双胍类等多种药物同用。
日常用量:3~8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1.5g。
1、消肿利水:天麻5g,鲢鱼头半个,鲢鱼头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天麻一起熬成浓汤,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
2、治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天麻、丹参、制半夏、茯苓、僵蚕各8g,花茶5g。水煎前5味中药,去渣取汁,用热汤汁冲泡花茶。每日代茶饮。
3、舒筋活络:天麻5g,鳝鱼300g,鳝鱼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天麻和生姜一起熬成浓汤,加入适量盐即可。
4、治中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腰膝沉重:天麻60g,地榆30g,没药0.9g,玄参、鸟头各30g,麝香0.3g。将前5味中药研成细末,与麝香搅拌均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晚饭前温酒送服。
5、治女性风痹、手足不遂:天麻、牛膝、附子、杜仲各60g,白酒1000ml。将以上4味中药放入密闭瓷器中,倒入白酒浸泡7天即可服用。每次1小杯。
天麻钩藤甜蜜饮
材料:天麻20g,钩藤30g,红糖适量
做法:将天麻加水500ml,煎取300ml,再加钩藤煮10分钟,去渣,加红糖混匀即可。每次服100ml,每日3次。
养身功效:熄风止痉,通经活络。适用于肝风内动、口眼歪斜、头晕头痛或手足颤等。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日华子本草》:味甘,暖,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蛊毒,通血脉,开窍,服无忌。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眩,治小儿风痫惊悸;祛诸风麻痹不仁,主瘫痪语言不遂。
《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诸风掉眩,皆属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之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治小儿风疳惊悸,疗大人风热头眩。驱湿痹拘挛,主瘫痪蹇滞。通血脉开窍,利腰膝强筋。诸毒痈疽,并堪调愈。再考赤箭,原号定风。益气力强阴,下支满除疝。杀鬼精虫毒,消恶气肿痈。谟按:《别说》云:天麻言根,用之有自内达外之理;赤箭言苗,用之有自表入里之功。盖根则抽苗径直而上,岂非自内达外乎?苗则结子,成熟而落,反从干中而下,至土而生,又非自表而入里乎?以此而观,粗可识其内外主治之理也。
《景岳全书》:味辛,平,阴中有阳。治风虚眩晕头旋,眼黑头痛,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利腰膝,强筋骨,安神志,通血脉,止惊恐恍惚,杀鬼精虫毒及小儿风痫惊气。然性懦力缓,用须加倍,或以别药相佐,然后见功。
《本草备要》:宣,祛风。辛温,入肝经气分。益气强阴,通血脉,强筋力,疏痰气。治诸风眩掉,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顽痹,小儿惊痫。诸风眩掉,皆属肝木。肝病不能荣筋,故见前证,天麻入厥阴而治诸疾,肝气和平,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类中风者忌用,风药能燥血故也。昂按:风药中须兼养血药,制其燥也;养血药或兼搜风药,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类黄瓜,茎名赤箭。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
《本草崇原》:天麻甘平属土,土能胜湿,而居五运之中,故治蛊毒恶气。天麻形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十二子在外,应六气之司天,天麻如皇极之居中,得气运之全,故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之上品。李时珍曰:补益上药,天麻为第一。世人止用之治风,良可惜也。
以黄白色、半透明、外形肥大坚实、嚼之黏牙者为佳;色灰褐、外皮未去净、体轻、断面中空者为次。
保存时应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霉、防虫蛀。
天麻地道产地:主产于安徽大别山,陕西秦巴山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