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TOOL - 日常生活实用工具大全,免费在线工具,在线查询工具箱,tool.caizhichao.cn

中草药查询

麻黄

表汗以疗咳逆

别名:龙沙、卑相、狗骨、卑盐、净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煎法:

适用体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汗解表。麻黄为发表散邪第一要药,但是元气虚及四肢无力者不能使用,否则会发汗不止,损伤元气。春分前后,人体元府(腠理、毛孔)大开,麻黄要酌情减量;夏至前后,肌肤开泄,人大多气虚,不可太发汗。用于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状。

 

宣肺平喘。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麻黄清轻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散风寒而平喘,用于风寒感冒、气热息粗、胸闷喘咳、支气管咳嗽等症。

 

利水消肿。麻黄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用于水肿而兼表证,如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

 

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散寒邪,与其他中药如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可用于风湿痹痛、皮下肿块、皮肤瘙痒、皮肤毒疮、毛囊炎等症。

 

1.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常与桂枝等配伍,如麻黄汤。麻黄发汗力很强,性温而散寒,为临证解表发汗之要药。

2.宣肺平喘(喘咳证) 用治肺气壅遏所致之喘咳证时,多与杏仁等配伍,如三拗汤;若为外寒内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则常与干姜、细辛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为肺热喘咳,可与石膏、甘草等同用,如麻杏石甘汤。其宣畅肺气作用较强,乃用治喘咳之要药。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用治水肿兼有表证时,常与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并常配伍附子,水煎趁热服下,以汗出为度。其辛散功效,在上有宣通肺气之功;在下走膀胱而利水,能宣能降是其主要特点。

4.散寒通滞  用治风湿痹痛及痰核、阴疽等病症。

5.宣肺走表  用治荨麻疹等皮肤病,常配伍防风、蝉蜕、蚕沙、生地黄等同用。

麻黄主治

主治风寒表实证,如胸闷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症。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喘咳证、皮肤瘙痒证、风水证、寒邪凝滞经脉诸证。黄疽、小儿遗尿、风寒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常可辨证配伍用之。

麻黄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其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能增强汗腺分泌,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挥发油能抑制流感病毒,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并产生镇痛作用。2.麻黄有降温解热作用。3.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缓和持久。麻黄水提物具有镇咳作用。4.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麻黄碱还能扩张冠脉、脑和肌肉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但使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5.麻黄水提物有抗血栓作用。6.麻黄有利尿作用。7.麻黄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8.麻黄能松弛肠道平滑肌,兴奋子宫,兴奋动物输精管平滑肌,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大。9.麻黄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10.麻黄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利胆作用,以及降血糖作用。麻黄禁忌

麻黄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2~8g,水煎服。

1、制剂

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可以治冻疮。

2、煎服

将麻黄250g,桂心100g研成细末,加白酒1000ml,用小火煎汤,经常服用,可治四肢疼痛。

麻黄选方

1、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咳喘: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12g。水煎服。

2、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次25g,水煎服。盖好被子睡一觉,取微汗为度。

3、鼻出血:麻黄碱、炉甘石、硇砂、藕节各等份,研末装瓶备用。用时,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末涂搽于鼻出血部位,再用消毒棉球稍加压迫,即可迅速止血。

4、坐骨神经痛:麻黄20~30g,薏苡仁20~50g,党参、木通、甘草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4剂为1个疗程。

5、小儿单纯性腹泻:麻黄2~4g,前胡4~8g。每日1剂,水煎顿服,一般1~3剂即愈。

6、治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

7、便秘: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8、荨麻疹:麻黄6g,蝉蜕6g,白术15g。每日1剂,水煎服。

9、顽癣:麻黄15g,加清水1小碗,以武火煎沸5分钟。每日1剂,每日2次温服,连服10剂。麻黄怎么吃

麻黄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本草纲目》: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余思之,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恶寒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故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愤郁。故用麻、甘同桂,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以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汗后脉沉迟,加人参以益肺气。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皆是脾胃之药。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又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附辛汤、麻附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景岳全书》: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也。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水肿,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麻黄选购保存

麻黄地道产地: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干燥高地和山冈、山田中。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

微信小程序:舒贝小工具、灵签签诗簿,免费查询更方便!

推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