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补气升阳、补虚、补中益气、利水、生肌、消肿、益气
别名:生黄芪、绵黄芪、炙黄芪、北黄芪、百本、百药棉、黄耆、独椹、棉芪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煎法:
适用体质:气虚体质
可生肌,补虚,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补气升阳,补中益气。
健脾补中: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等。
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证及气虚自汗证。
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1、增强免疫力
黄芪内含有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2、双向调节血压
中药专家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黄芪对于血压低属于气虚的人能升血压,对于气虚痰湿引起的血压高的人能降血压,适宜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
3、延缓衰老
黄芪含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矿物质。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4、疗疮生肌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允其适用于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用于脾气虚弱之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或子宫下垂;气不摄血之便血崩漏;以及脾肺气虚、气血两亏之气虚发热、体虚多汗、痈肿日久不溃或溃后久不生肌收口等症;并可用于气虚水肿、血痹麻木、中风后遗症、消渴证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证,并预防感冒、防止喘咳,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脑血栓形成、心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肾病、流行性出血热、无脉证、前列腺肥大、系统性红斑狼疮、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周围神经麻痹等。
主含三萜皂苷类成分,如黄芪皂苷Ⅰ、Ⅱ、Ⅲ、Ⅳ,黄酮类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以及多糖、氨基酸等。
黄芪主要含有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增强免疫力、双向调节血糖、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抗衰老、耐缺氧、有轻微的利尿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内分泌系统。
1.黄芪能对抗免疫抑制制剂的作用。2.黄芪有强心、限制或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心肌炎症状、抗应激、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扩张冠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的代谢平衡。3.黄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可提高造血功能。4.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双向调节血糖浓度。5.黄芪有抗肿瘤作用。6.黄芪有抗衰老作用。7.黄芪对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治疗作用。8.黄芪能增强脑部功能,有镇痛、镇静作用。9.黄芪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小肠运动各平滑肌紧张度。10.黄芪有抗菌、抗病毒作用。11.黄芪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有促雌激素样作用。12.黄芪有抗辐射作用,并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13.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感冒发热、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实证(如急性肠胃炎)及阳盛阴虚(如高血压)须慎用。
恶龟甲,两者不宜一同入药。
肺结核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
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服用。
孕妇不宜长久大量服食。
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不宜食用。
黄芪+白鲜皮古籍记载影响药效
日常用法:9~30g,煎汤、含服均可,可用黄芪5~10g,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补气升阳多蜜炙用,其余皆生用。
家庭养生用,可用黄芪5~10克,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用黄芪50克左右煎汤,用煎过的汤做饭或粥,有很好的补气功效。
在烧肉,或烧鸡、鸭时,放一些黄芪,可增加滋补作用。
1、生吃
黄芪洗净,直接放入嘴中生嚼。
2、泡茶
黄芪20g。水煎代茶服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易体乏倦怠者多喝黄芪水,可以使精力倍增。
3、煮粥
黄芪30g,大米50g。水煎黄芪,去法取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汁中煮粥,汤稠时加红糖少许即可食用。
1、治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
黄芪、白芍各15克,大枣10枚,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将前6味中药用水煎,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服用。
2、治气虚血滞、肌肤麻木、半身不遂
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枚。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本方重用黄芪补气,促进气血运行,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黄芪红枣汤
材料:黄芪15g,红枣20g
做法:1、将黄芪、红枣加适量清水煮沸。2、然后改以小火,煎煮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食用。连续食用15天为1个疗程。
养身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汗证,卫表不固、自汗常出、动则加重、容易感冒等。
肺卫不固、易感冒
功效: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 做法:生黄芪15克,防风6克,炙甘草2克,诸药浸泡30分钟,同入砂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40分钟。分多次饮用,当日饮完。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功效:健脾补中 做法:炙黄芪30克,茯苓、白术、白芍各10克,桂枝5克,甘草3克,大枣10枚,诸药煎取药液,分早中晚服用。
慢性结肠炎
功效:健脾化湿 做法:炙黄芪30克,党参、白术各10克,木香5克,甘草3克,水煎,分早中晚服用。
气血亏虚、食少神疲
功效:大补气血,增强免疫力 做法:黄母鸡1只去羽毛及内脏,洗净,加黄芪、熟地黄各30克共煮,煮至极熟,去药渣,去鸡骨,取汁及肉和粳米100克煮成粥,放入盐调味即成。当早餐,随意食用。
咳喘、易感冒、自汗
功效:益气固表 做法:黄芪10克,白术8克,防风6克,用冷水浸泡30分钟,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煎者30分钟,去;杏取汁,将淘净的粳米200克和白糖30克放入锅中,煮熟成饭即可。
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内脏下垂
功效:补气升提,升阳护胃 做法:鱼肚50克,发透,切块;黄芪30克,切成薄片,用米炒黄。与黄酒、姜葱、胡椒粉、香蒜片适量放入炖杯内,加入鸡汤250克,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40分钟,加入盐、时蔬煮沸即成。每日1次,每次1杯,可佐餐可单食。
补正气——黄芪党参粥
黄芪20克,党参10克,大米100克。黄芪、党参切片,用水泡40分钟,取液去渣,并浓缩至30克。大米100克洗净煮粥,粥将成时加黄芪、党参浓缩液,稍煮至熟即可。
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一一黄芪陈皮粥
陈皮3克,黄芪50克,大米100克。陈皮碾成粉待用。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大米、少许红糖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略煮。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常食。
益卫固表一黄芪炖乌鸡
黄芪30克,乌鸡1只,盐适量。将鸡去内脏洗净后入沸水中焯一下,将黄芪用纱布包好,装入鸡肚内,入锅加水适量,炖至鸡烂熟,加盐调味即可。
补气养血,健美容颜一一黄芪鳝鱼汤
黄芪30克,红枣5枚,鳝鱼300克,姜片、盐各适量。起油锅放入鳝鱼块、姜片,炒至鳝鱼块半熟,将黄芪、红參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小时至熟,加盐调味食用。
黄芪+大枣增强健脾补气功效
黄芪+防风增强固表祛风功效
黄芪+川芎增强益气活血功效
黄芪+粳朱增强补气升阳功效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本草蒙筌》:味甘,气微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下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义》又云:因多补益之功,药中呼为羊肉。谟按:参芪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芪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芪减轻为臣。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落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芪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芪所据,故专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芪,黄芪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柏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气味俱轻,升多降少,阳中微阴。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除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
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实、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次之。
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防潮湿、防虫蛀。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