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解表,止痛解痉
解表、解热、祛风、渗湿止泻、通经、镇静、止痛、止泻、止血
别名:山芹菜、白毛草、回云、回草、白韭、白种、铜芸、百枝、百种、屏风
性味:味甘辛,性微温。
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煎法:
适用体质:痰湿体质
解热、镇静、止痛、止汗、通便、止血、通经、袪风解表、渗湿止泻。
疏风解表: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防风通治一切风邪,生发而能散,故治疗头晕眩、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痛。用于外感风寒、风寒温疟、头痛、咽喉肿痛、眼睛红肿;胃虚阴虚导致的盗汗、舌干口苦、小便不利、咳嗽气喘等症。
通经通络,止痉挛:用于四肢肿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关节肿痛等症。
止痛、止痒:治疗一身疼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用于脚气(中医指脚弱病,初先从脚起,后即胫肿,非现在所指之脚气)、手足痉挛、骨头酸痛、风疹瘙痒、腹泻腹痛等症。
除湿敛汗:防风气味倶轻,所以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眼流冷泪,风能胜湿,除全身湿疮。如果跟实表补气的药如人参、党参等配伍,可以敛汗,升举阳气。用于风湿痹痛、盗汗、自汗等。
1.发散风寒(风寒、风热表证) 用治风寒表证,如头痛、身痛等症,常配伍荆芥、羌活等同用,如荆防败毒散;亦可用治风热表证。因其发散功用温和,亦可用治肌表不固、汗出者,常配以黄芪、白术同用,如玉屏风散。其性微温,味辛、甘缓不峻不燥,故前人有“风药中之润剂”之说。
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 用治风湿寒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常配伍羌活、姜黄等药同用,如蠲痹汤。本品善祛全身风寒湿邪,但作用却较为平和
3.止痒(皮肤瘙痒) 用治风邪闭郁肌表而致的皮肤瘙痒症,常与薄荷、蝉蜕等同用;若瘙痒属血虚风燥者,则常与当归、生地黄等养血润燥药同用。主要取其祛风之功用。
4.祛风止痉(破伤风) 用治破伤风及内风所致项背强急、口噤、手足痉挛、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常配伍天南星、白附子同用,如玉真散。本品祛风功用颇佳。
此外,本品炒炭又能止泻,用治腹痛、泄泻等症,可配以陈皮、白芍等药,如痛泻要方。
5、增强免疫力
现代研究表明,防风具有明显的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和消炎等功效。
6、抗炎,抗过敏
现代研究表明,防风煎剂、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并有抗炎及抗惊厥作用。还具有抗过敏的功效。
7、美容
防风能增强皮肤的免疫力,有美容的效果,因此也是美容产品和药物中的常用成分。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等症。
既可用于风寒表证,又可用于风热表证,尚多用于风疹瘙痒、风寒湿痹疼痛、破伤风与惊风、泄泻,以及药物中毒解救,对慢性砷中毒有一定效果。感冒、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可辨证用之。
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β-谷甾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香豆素类、聚乙炔类及有机酸等。现代药理研究,防风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并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1.防风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2.防风有解热和镇痛作用。3.防风有抗菌、抗病毒作用。4.防风有抗炎、抗过敏作用。5.防风对免疫系统有增强作用。6.防风有抗凝血作用。
血虚痉挛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阴虚火旺者慎服。
日常用量:4.5~9g,用水煎服。
1、盗汗
用防风5g,川芎2g,人参2g,共研为末。每服2,临睡时服用。可防止盗汗。
2、便秘
用防风、枳壳(麸炒)各5g,甘草2g,共研为末。每服2,饭前服,开水送下。可治疗和预防老人便秘。
3、防感冒
防风6,甘草3。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
4、泻肝补脾、止痛止泻
陈皮、防风各6g,山药120g,大米50g,炒白芍12g,红糖适量。将山药研成粉末,放入炒白芍、陈皮、防风的煎液,再加大米煮粥,调入红糖服食。
5、固表益气
防风、焦白术各15g,黄芪30g,乌鸡1只,盐适量。乌鸡处理干净,将上述3味中药用纱布袋装好,装入鸡肚内,入锅加水及盐适量,炖至鸡烂熟即可。
1、治风热拂郁、筋膝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9g,石膏、黄芩、桔梗各50g,滑石150克,甘草100g,荆芥、白术、栀子各0.5g。水煎,去渣,温服。
2、治破伤风及跌打损伤:天南星、防风各等分。将以上中药研成细末。如破伤风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5g;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6g,童尿送服。
3、手术后肠胀气
防风50g,木香15g。加水煎成60ml,1次或多次服完。共治疗42例患者,均获痊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
4、治过敏性鼻炎:乌梅10g,防风5g,甘草1g。每日1剂,开水泡1小时后代茶饮。
5、泻肝补脾、止痛止泻:陈皮、防风各6g,山药120g,大米50g,炒白芍12g,红糖适量。将山药研成粉末,放入炒白芍、陈皮、防风的煎液,再加大米煮粥,调入红糖服食。
6、固表益气:防风、焦白术各15,黄芪30,乌鸡1只,盐适量。乌鸡处理干净,将上述3味中药用纱布袋装好,装入鸡肚内,入锅加水及盐适量,炖至鸡烂熟即可。
祛风解表,温胃化油——防风粥
防风10克,生姜5克,葱白2根,粳米100克。先将防风、生姜、葱白洗净,共入沙锅煎半小时左右,取汁与粳米同煮为稀薄粥食,温热服用。
祛风,渗湿,止痛——防风二仁饮
防风9克,桃仁6克,薏米20克,白糖20克。把桃仁去皮、心、尖,洗净;防风润透切片;薏米去杂质,洗净。把薏米、防风、桃仁同放炖锅内,加水250克,大火烧沸,改小火煎煮50分钟即成。代茶饮用。本品特别适宜慢性肝炎兼风寒湿痹患者食用。
袪风湿,止痛——防风祛湿粥
防风20克,防己15克,粳米100克、薏米50克。防风、防己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薏米熬粥,分次食用。
祛风,散寒,燥湿一一防风甘草绿茶饮
防风40克,甘草60克,绿茶4克。三味中药加水1000毫升,煮沸3~5分钟后,加入绿茶4克即可饮用,每日1剂,分5次温饮。对结肠过敏腹泻有效。
祛风去湿,通经宜痹——薏米防风茶
薏米30克,防风10克。将以上2味中药入水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饮用,或每天一两次,连饮1周。适用于风湿侵及经络而引起的肢节沉重作痛,甚至微肿发热。
散寒燥湿一一防风藿香粥
防风12克,藿香6克,白蔻3克,葱白3茎,粳米100克。将防风、藿香、白蔻、葱白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另将粳米加水煮至近熟,加入药汁,煮成稀粥。
宣通阳气,发汗解热——防风葱白粥
防风15克,葱白3段,粳米100克。将防风水煎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和适量清水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葱白即可,趁热服食。喝完粥之后要卧床休息,并注意盖好被子以使汗能发透。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痹,烦满。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肋痛、肋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痪,通利五藏,头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虚,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杀乌头大毒,恶藜蔹芫姜。藜芦、白、芫花、干姜。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职居卒伍卑贱之流,听命即行,随引竟至。尽治一身之痛,而为风药中之润剂也。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疾。收滞气面颊,尤泻肺实有余;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故云除上焦风邪要药。倘或误服,反泻人上焦元气,为害岂浅浅哉!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冷泪。风能胜湿,故亦去湿,除遍体湿疮。若随实表补气诸药,亦能收汗,升举阳气,止胸风下血崩漏。然此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误服久服,反能伤人。
《神农本草经读》:风伤阳位,则头痛而眩;风伤皮毛,则为恶风之风邪;风气害空窍,则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跷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然温属春和之气,入肝而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木风,其用独神。此理证之《易》象,于剥复二卦,而可悟焉,两土同崩则剥,故大病必顾脾胃,土木无忤则复,故病转必和肝脾,防风驱风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东垣境曰“卒伍卑贱”之品,真门外汉也。
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防风地道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等地。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