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除烦、化痰、活血、清热、止咳、止呕
别名:青竹茹、淡竹茹、姜竹茹、竹二青、竹二皮、淡竹皮茹、竹皮、麻巴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煎法:
适用体质:痰湿体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止咳、活血。
处方中常出现竹茹、鲜竹茹和姜竹茹。
竹茹指的是生竹茹,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长于清肺化痰。
鲜竹茹为竹茹鲜品入药者,长于清热化痰。
姜竹茹为竹茹用姜汁拌匀后再炒至黄色者,长于化痰止呕。
1.清热化痰(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证)用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常配伍瓜蒌、桑白皮等同用;用治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常配伍枳实、半夏等同用,如温胆汤。
2.清胃止呕(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证)用治胃虚有热之呕吐,配伍人参、陈皮等同用,如橘皮竹茹汤;用治胎热之恶阻呕逆,常配伍枇杷叶、陈皮等同用;用治热性呕逆,常配伍黄连、生姜等同用。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及吐血、衄血、崩漏等。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炎、神经症、皮肤及口腔黏膜溃疡等。
主含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对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以及木质素、纤维素。具有祛痰、镇静、止呕及抗菌等作用。
竹茹有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可引起胃脘不适、消化不良或腹痛、腹泻。
孕妇、儿童慎用。
入汤剂,5~10g;或入丸、散。生用清热化痰,止呕用姜汁炙。
1、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竹茹、佛手、茯苓各5g,山楂1枚。开水冲泡,盖上盖子闷30分钟,当茶服用,可重复冲泡。
2、治失眠:竹茹、陈皮各15g。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饮用。
3、醒酒:竹茹12g,鸡蛋2个。水煎去渣,取汁。然后打入鸡蛋,煮熟,喝汤,吃鸡蛋。
4、治胃热呕吐:陈皮60g,竹茹10g,大枣12枚,生姜5g,甘草15g,人参6g。水煎,去渣,取汁,每日3服。
5、治伤暑烦渴不止:竹茹6g,甘草3g,乌梅2枚。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清热除烦,生津止吐一一竹茹芦根粥
粳米100克,鲜芦根100克,竹茹200克,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切片),略煮即可。竹茹与芦根配伍,止呕作用更强。本品特别适用于妇女妊娠呕吐,高热引起的口渴心烦、胃热呕吐、呃逆不止。
清热化痰,除烦化痰——竹茹蒲公英茶
竹茹、蒲公英各30克,白糖适量。竹茹、蒲公英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对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代茶分次饮用。有清热消炎、降逆止呕的功效。
《名医别录》: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呃寒热,吐血崩中。
《本草纲目》:淡竹茹: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
《本草蒙筌》: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呕哕神效。
《景岳全书》:淡竹茹,味甘,微凉。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热呕哕噎膈,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本草备要》:泻上焦烦热,凉血。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烦热,皮入肺,主上焦。温胆汤用之。温气寒热,噎膈呕哕,胃热。吐血衄血,清肺凉胃。齿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惊痫,散肝火。崩中胎动。凉胎气。
《本草崇原》:呕,吐逆也。温气,热气也。竹茹,竹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以丝细均匀,干燥,色绿,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置于通风干燥处,密闭保存。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