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下马仙、牛奶浆草、千层塔、下马、龙虎草、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
性味:味辛、苦,性寒,大毒。
归经:归肺、脾、肾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泻水沈,利二便。
1.泄水逐饮(水肿,鼓胀,停饮) 用治全身水肿、胸腹积水等水饮内停证。其泄水逐饮功用与甘遂相似而功力稍逊。
2.消肿散结(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治热毒疮肿,可鲜用捣烂外敷或配伍解毒消痈散结药同用;也可用治瘰疬、痰核等症。
可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胸膜炎积水,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及精神分裂症,外治疔疮疖肿等症。
含大戟苷、生物碱,大戟色素体A、B、C,树胶、树脂等。
现代药理研究,京大戟能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大戟煎剂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大戟提取物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并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1.大戟有泻下作用。2.大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3.大戟有利尿作用。4.大戟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5.大戟有杀虫作用。6.大戟有镇痛作用。7.大戟有抗癌、抗白血病作用。
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日常用量:1.5~3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500g以食盐9g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使呈淡黄色,研成细末后,装入空心胶囊内。每次0.45~0.60g,每日2次,隔日1次,空腹以温开水送下,6~9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0余例患者,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疗5~7日水肿完全消失。
2.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化腹水
大戟鲜根适量,洗净,晒干,磨粉,以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内。成年人每次0.6~0.9g,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周,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已退,可选取人参养荣丸等中成药调理。共治疗20例患者,经服药5~36次,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2例。
3.急性扁桃体炎
大戟1~3g,水煎,含服,一般用药2~3次即可获愈。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4.慢性咽炎
红芽大戟3g,含服,每日2次。李治方共治疗54例患者,痊愈25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2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芽大戟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用治慢性咽炎,能获显著疗效。
5.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
消核膏(含红芽大戟、制甘遂各60g,白芥子24g,麻黄12g,生南星、生半夏、朴硝各45g,僵蚕、藤黄,山慈姑、土贝母各30g。加清油1OOOg,制成膏药。)厚贴患处, 3~5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2~4个月。郦红英共治疗32例患者,肿块消失21例,明显缩小7例,未消失4例。
6.治胸胁停饮、干呕短气、头痛目眩
京大戟、甘遂、芫花各等分,大枣10枚。将前3味中药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1次,大枣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用。大戟怎么吃
《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金匮》泻心汤,诚为治吐血、衄血良方,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若脉象微似有热者,愚恒用大黄三线,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愚恒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六七分,用开水送服即愈。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有小毒。主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预。泻毒药。泻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
《本草纲目》: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铎《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用百祥膏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大戟能行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闻百祥非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药也。故百祥膏又治嗽而能吐青绿水,夫青绿者,少阳风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青、泻黄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为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夹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毒尔。得枣即不损脾。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寒。阴中微阳。有小毒。恶薯蓣,使赤豆。反甘草、海藻、芫花,畏菖蒲、芦根、鼠屎。每与甘遂,同利小便。消水肿腹黄急疼,除中风皮肤燥痛。驱蛊毒。破癥坚。通月信堕胎,散颈疬逐瘀。苗名泽漆,味苦兼辛。退邪热皮肤,却浮肿面目。大腹水气立遣,阴气不足堪扶。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