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行气止痛
理气、清热、驱虫、杀虫、疏肝、行气、止痛
别名:川楝、川楝树子、实楝实、苦楝子、楝子、石茱萸、金铃子、仁枣
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归经:归肝、小肠、膀胱经。
煎法:
适用体质:肝气郁结引起的腹胀胁肋满者,虫积引起的腹痛者
疏肝、驱虫、杀虫、清热除湿、行气止痛。
1.理气止痛(肝郁化火诸痛证)用治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及疝痛,多与延胡索同用,如金铃子散;若用治寒疝少腹胀痛,可配伍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对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口苦、舌赤少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为用,如一贯煎。
2.行气解瘀,止痛。用于燥闷烦热、疝气上涌、热厥心痛、膀胱疝气、小肠疝痛、小便不利、下腹疼痛等。川楝子苦寒性降,能够导湿热下走渗道,行气解瘀,气血运行畅通了,自然可以止痛。
3.除湿热。川楝子可以导小肠、膀胱的燥热,辅之引心胞(即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相火下行,所以是治疗心痛、腹痛、疝气的要药。用于急性乳腺炎、头癖、肝火旺盛、淋病、茎痛、遗精等症。
4.清肝火,泻心火。医学典籍《本经逢原》有记载称,川楝子主要用于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从而心烦意乱、肝气郁结自然就消除了。古代有一个“金铃子散”就是运用川楝子清肝泻火的功效,用于治疗女性产后血瘀、心疼,配伍散结血的元胡,效果显著。
5.杀虫疗癣(虫积腹痛,头癣,秃疮)用治虫积腹痛,常配伍槟榔、使君子等杀虫药同用;用治头癬、秃疮,取本品与油脂调膏后,外涂即可。
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肝经实热或肝郁化火所致脘腹胁肋诸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癖、秃疮等。
有报道可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瘍、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乳腺炎、痢疾、乳腺增生、冠心病心绞痛、血吸虫病等。
主含三蔽类成分,如川楝素、苦楝子酮、脂苦楝子醇等;尚含苯丙三醇苷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抗生育等作用。
现代研究,有驱虫、抗菌、抗肉毒、抗炎、抗癌作用;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
1.川楝子对猪蛔虫、蚯蚓、水蛭均有较强杀灭作用,对阴道毛滴虫有轻度杀灭作用。2.川楝子对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玉隐球菌、铁锈色小芽孢菌、金黄色葡萄菌均有抑制作用。3.川楝子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4.川楝子油所含印楝啶有明显抗炎作用。5.超声波检查显示川楝子有促进胆汁分泌、利胆的作用。6.川楝子有兴奋肠平滑肌的作用。7.川楝子对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脾胃虚寒者忌服。
川楝子有毒,过量服用或久服可致头昏、呕吐、腹泻、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中毒症状,可能危及生命。
肝、肾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应按规定量用药,不宜超量、久服。
服用本品后不宜服泻药。
日常用量:4.5~8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炒用寒性降低。
1、小儿疳积:川棟子、川芎各等分。将川棟子和川芎研成细末,猪胆汁和为丸,米汤送服。
2、理气解郁:川栋子6g,佛手、青皮各8g,水煎去渣,温水送服。
3、治耳有恶疮:将适量的川栋子捣烂,用纯棉纱布包好,塞入耳朵内。每天更换即可。
4、治寒疝、小肠痛: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吴茱萸各3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5、治热厥心痛:川楝子、延胡索各30g。将川楝子和延胡索研成细末。每服9g,温酒送服。
理气活血——川楝子川芍汤
川棟子、川芍各10克,白糖20克。将2味药煎煮,去渣取汁,调入白糖煮沸饮服。每日1剂,分两三次服,连服数日。适用于气滞血淤见下腹胀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者。
清热除湿,行气止痛——化湿止痛粥
川棟子10克,薏米50克,益母草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川株子、薏米、益母草煮沸30分钟,取汁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即成。
理气调中——茴香川楝子汤
茴香500克,川棟子250克,陈皮200克,甘草250克,盐15克,研磨成末,拌勾装入瓷躍中备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汤匙,白开水冲服。适用于肝经寒凝气滞所引起的疝气疼痛等症。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名医别录》:有小毒。治蛔虫,利大肠。
《本草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甄权所言不入汤使,则《本经》何以有治热狂,利小便之及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以法,盖亦配合之巧耳。治诸疝虫痔。得酒煮,乃寒因热用也。茴香为之使。
《本草蒙筌》:楝音练实即金铃子,味苦,气寒。有小毒。主中湿伤寒大热烦狂,理膀胱小肠疝气吊痛。利小便水道,杀三虫疥疡。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有小毒,阴也。能治伤寒瘟疫烦热狂躁,利小水,泻肝火,小肠膀胱湿热,诸疝气疼痛,杀三虫疥癞,亦消阴痔。丸散汤药任意可用,甄权言其不入汤使,则失之矣。
《本草备要》:一名金铃子。泻湿热,治疝杀虫。苦寒有小毒。能入肝舒筋,能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为疝气要药。亦治伤寒热狂热厥,腹痛心痛,杀三虫,疗疡疥。《夷坚志》消渴证有虫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浓煎,加少麝服,下其虫而渴自止。脾胃虚寒忌之。
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内黄白色、有弹性者为佳。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川楝子地道产地:产于甘肃、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以四川生产者最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