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安神、化湿、解毒、利关节、清热、祛风、祛风湿、舒筋活络、镇静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金强子、珠草、棉苍狼、黄花仔、豨莶草
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归经:归肝、肾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清热,解毒,祛风湿,利关节,祛风化湿,通筋活络,镇静安神。
1.祛除风湿(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用治风湿热痹,筋骨无力,腰膝酸软或中风半身不遂。可单用制丸服用,如豨莶丸;或与臭梧桐合用,如豨桐丸。
2.清热解毒(风疹,湿疮,疮痈)用治风疹湿疮,单用内服或外洗皆可,亦可配伍地肤子、白鲜皮等同用;用治疮痈肿毒,红肿热痛者,宜与蒲公英、野菊花等配伍为用。
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湿热黄疽、痈肿疮毒、湿疮湿疹、皮肤瘙痒等。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髙血压、中风、神经衰弱、失眠、夜盲症、蛇虫咬伤、黄疽型肝炎等。
主含萜类成分,如奇壬醇、稀签精醇、豨莶酸、豨莶糖苷等;尚含内酯类、甾醇类等。
现代药理研究,豨莶草有抗炎、抑制免疫、降压、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促进肠系膜微循环、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鼠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毛梗豨莶有抗早孕作用。
1.豨莶草甲醇提取物,毛梗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或臭梧桐叶配伍及腺梗豨莶二醇酸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2.豨莶草煎剂对多种杆菌、球菌菌有抑制作用。3.豨莶草有一定的抗疟作用与免疫功能抑制作用。4.豨莶草甲醇提取物中某些蓓半萜化合物具有镇痛作用。5.豨莶草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具有降压作用。6.豨莶草能有效促进小肠系统微循环障碍后的血流恢复,还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不得用铁锅煎煮。
用量不得过量,以免起呕吐。
阴血不足者,无风湿证者忌用。
孕妇不宜用。儿童慎用。
本品生用、制用功效有别,应注意。
日常用量:8~12g,水煎服,外用适量。
1、降血压:稀莶草、夏枯草、桑寄生各25g,菊花、龙胆草各6g,水煎去渣,温水送服。可降血压。
2、治反胃吐食:将稀莶草先焙过,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丸,用热汤送服。
3、治疔疮发背:豨莶草、五叶草、小蓟、大蒜各等分,先将以上4味中药捣烂,加热酒1杯,去渣;取汁服下,得汗即效。
4、治疠风脚弱:豨莶草500g,当归、芍药、羌活、防风、熟地黄各50g,川乌30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丸,饭前温酒送服。
5、治痈疽肿毒:豨莶草、乳香各50g,白矾25g。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10g,热酒送服。毒重者连服3次,汗出即可。豨莶草怎么吃
《本草纲目》: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苦寒小毒,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清疮。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有小毒。一云气热。无毒。气作猪臭,故名豨莶。早起空腹吞服,酒下多寡随宜。疗暴中风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捣生汁服之,主热闷烦满。服多则吐,惟少为宜。
《景岳全书》:味苦,气微寒,有小毒。此物气味颇峻,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漉,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如神。散撒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本草备要》:宣,去风湿。苦辛,生寒熟温。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若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风药能燥血。江东人呼猪为豨,其草似猪莶臭,故名。唐成讷有进豨莶表,宋张咏进豨莶表云: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颇同苍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须发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甚益元气。
以干燥、茎粗、叶多、枝嫩而壮,花未开放,繼色,洁净者为佳。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