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别名:杷叶、巴叶、芦桔叶、无忧扇、琵琶叶、炙枇杷叶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煎法:
适用体质:痰湿体质
可清肺止咳,和胃降气,降逆止呕,气逆喘急。
止咳化痰:据明代医学典籍《滇南本草》记载,枇杷叶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气喘,止气促,用于久咳、干咳、痰多、胃热呕吐等症。
清肺:取其下气之功,从而气逆者不逆,干呕者不呕,烦渴者不渴,干咳者不咳。润肺理气,用于肺热久咳、全身发热、肺痨、羸瘦、口干舌燥等症。
和胃降气:用于心气虚所致的心胸隐痛、面色淡白、胸闷气短、动则气喘。亦常用于妇人脏躁,症见急躁易怒、情绪起伏大。还常作辅助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症。
养肝肾,凉心火:口干舌燥一般源于体内虚火灼热,以养肾气入手可止干渴;热渴不解源于心火长盛不息,以凉心而败火。用于口舌生疮、声音嘶哑、口角溃烂等症。
1.清肺止咳(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证)用治肺热咳嗽,可单用制膏服用,或与黄芩、桑白皮等同用;用治燥热咳喘,咳痰不爽,口干舌红,可配伍桑叶、麦冬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
2.降逆止呕(胃热呕吐,哕逆证)用治胃热呕吐、哕逆,常配以陈皮、竹茹等同用。
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百日咳、白喉、小儿吐乳、回乳、癌症等可用之。
含有苦杏仁苷、苯甲醛、油脂质等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橙花椒醇和金合欢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质,维生素B、C,山梨醇等。
有镇咳、平喘、抗菌等作用。
1.枇杷叶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2.枇杷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绿原酸有显著增加胃肠道蠕动和促进胃液分泌和利胆作用。3.枇杷叶有抑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4.枇杷叶有抗炎作用。5.枇杷叶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熊果酸。6.枇杷叶有降血糖作用。
胃寒及外感风寒咳嗽者忌用。孕妇慎用。
入汤剂6~9g,鲜品可加倍;使用前应刷去毛。化痰止咳多蜜炙,和胃降逆多生用。
1、治肺热咳嗽:枇杷叶9g,桑白皮12g,黄茶6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2、治霍乱吐痢不止:炙枇杷叶、桂皮、厚朴、陈皮各15g。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6g,加生姜3片,水煎,去渣,取汁,热服。不拘时服。
3、清热解毒:枇杷叶5,冬瓜、豆腐各100g,盐适量。将枇杷叶用纱布包好,与冬瓜、豆腐共置锅内,加水煮5~7分钟,捡出枇杷叶袋,调入盐即可。适用于虚火型口腔溃疡。
4、祛痰止咳:枇杷叶、生姜各8g,大米50g,盐适量。批杷叶洗净,浸泡15分钟;大米洗净,放进锅内加水,将生姜、批杷叶放进锅内,用小火将粥煮至稠状,加盐调味即成。
5、清热止咳:枇杷叶8g,玫瑰花5g,绿豆、海带各15g,红糖适量。将以上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同煮30分钟,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成。
枇杷栀子方
材料:枇杷叶、栀子仁等份,白酒适量
做法:将枇杷叶与栀子仁混合,磨成粉,再倒入白酒混合至稠状即可。每日服用6g,每日3次。
养身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适用于酒糟鼻、毛囊虫皮炎等症。
青春痘(肺胃热型)
功效:清肺胃热 做法:枇杷叶1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
肺炎急性期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 做法:枇杷叶30克,刷洗去枇杷叶绒毛,冲干净后剪碎,放入砂锅,加适量水,浓煎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取汁即成。早晚分服。
急性支气管炎(风热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做法:干鱼腥草20克去杂洗净,放入砂锅,加清水浸泡30分钟。桑白皮、枇杷叶各30克,切碎,装入沙布袋中,扎紧袋口,一并放入砂锅,加适量水,武火煮滞后改用中火煎煮30分钟,取出药袋,趁温热调入蜂蜜30克,拌匀即成。早晚分服。
便秘(肠胃积热型)
功效:清热生津 做法:枇杷叶10克,茅根30克,白扁豆花5朵。用清水煎煮,加白糖调味,当茶饮用,每日1剂。
口腔溃疡(虚火型)
功效:清热解毒做法:枇杷叶20克用纱布包好,冬瓜、豆腐各100克,三者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武火煮沸5?7分钟,拣出枇杷叶袋,加盐调味即成。
上火
功效:清热降火 做法:枇杷叶9克,菊花6克,生石膏15克,一起用纱布包好,用水煎煮、留汁。加入粳米60克,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煮,粥熟即成。每日1次。
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粥
鲜批杷叶15克(鲜品加倍),大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批杷叶,去法取汁,与大米一起煮粥。本品尤适宜气阴两虚而发热的患者食用。
清肝泻火,祛风化痰——桑叶枇杷茶
桑叶、野菊花、枇杷叶各10克。将以上三味药制为粗末,代茶频饮。此外,本品兼具解表功效,对风热感冒之咽嘴疼痛、发热、咳嗷气喘、略吐黄疫等亦有效。此三味药均寒凉,饮茶后若出现腹痛腹泻,立即停用。阳虚怕冷之人慎用。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百合枇杷藕羹
枇杷30克,鲜百合30克,鲜藕10克,桂花2克。藕切成片,枇杷去核,与鲜百合加水同煮,熟时用淀粉勾芡成羹。食用时调入桂花。可作早晚餐或作点心食用。
《名医别录》:味苦,平,无毒。主治卒噎不止,下气。
《日华子本草》:疗妇人产后口干。
《本草纲目》: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灸乃良。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已,解渴治热嗽无休。
《本草备要》:泻肺降火。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顺,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以叶大、色灰绿、叶脉明显、不破碎者为佳。应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
枇杷叶地道产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