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温中以荜茇
散寒、温中、下气、止痛
别名:鼠尾、荜拨、荜茇梨、椹圣、蛤蒌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经。
煎法:
适用体质: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心腹冷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冷痢、阴疝等症,也可以治疗头痛、牙痛,妇女血气不和、痛经和月经失调等。
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温热感。
主含胡椒碱、四氢胡椒碱、几内亚胡椒碱、胡椒次碱、胡椒新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尚含挥发油类成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荜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它所含的挥发油可抑制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且所含的挥发油及胡椒碱对胃黏膜还有刺激作用,可使胃肠粘膜轻度充血,服后有温暖感。
1.荜茇有抗菌作用。2.荜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3.荜茇能促进胆固醇酯化及排泄,有降血脂作用。4.荜茇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并有耐缺氧及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5.荜茇酰胺有明显降血压作用。6.荜茇对兔和大鼠回肠可抑制其张力和收缩力。
实热郁火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不可多食,以免动脾肺之火,或令人目昏、肠虚下重。
孕妇、儿童慎用。
日常用量:1~3g;水煎服。外用,研末塞于蛀牙孔中。
1、治牙痛:荜茇、高良姜、胡椒、细辛各等分。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每取适量,擦牙或漱口,每日早、中、晚各1次。
2、治女性血气不和、疼痛不止、月经不调:荜茇、蒲黄各等分,将荜茇和蒲黄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汤送服。
荜茇粥
材料:荜茇3g,胡椒3g,肉桂1.5g,白米75g,豆豉少量
做法:1、将荜茇、胡椒、肉桂一起研磨成细末,白米淘净,与荜茇、胡椒、肉桂细末一起放入锅内。
2、加适量的豆豉和水,煮成稀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养身功效:清热、解暑、和胃。
《海药本草》:味辛,温。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
《日华子本草》: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
《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以牛乳煎。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大温。无毒。消宿食下气,除胃冷温中。痃癖阴疝痛并驱,霍乱冷气疼立却,禁水泄虚痢,止呕逆醋心。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为丸,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仍杀腥秽,食味堪调。久服走泄真阳,令人肠虚下重。
《景岳全书》:味辛,大热,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亦入肝肾。善温中下气,除胃冷,辟阴寒,疗霍乱心腹疼痛,冷痰呕逆吞酸,及虚寒泻痢肠鸣。其味大辛,须同参、术、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为末搐鼻,可解偏风头痛;揩齿可杀牙痛牙虫。又牛乳煎治唐太宗气痢方,详列《痢疾门》。
《本草备要》:一作拨,燥,除胃冷,散浮热。辛热,除胃冷,温中下气,消食祛痰。治水泻气痢,牛乳点服。虚冷肠鸣,亦入大肠经。冷痰恶心,呕吐酸水,痃癖阴疝。辛散阳明之浮热,治头痛,偏头痛者,口含温水,随左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干姜、荜茇、细辛;热痛宜石膏、牙硝;风痛宜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宜石灰、雄黄。鼻渊。多服泄真气,动脾肺之火,损目。
以肥大、质坚实、味浓者为佳。
应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密封保存。
工具介绍
中草药查询功能通过输入中草药关键词查询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包括药材简介、功效与作用、药材主治、食用方法、选购保存技巧等。